硬技能不再吃香?在 AI 時代,軟實力才是你的職場王牌!
在 AI 時代,硬技能易被取代,軟技能如同理心、創造力與影響力反而成為核心競爭力。《軟技能》一書指出,真正能讓人職涯持續前進的,是行動力、選擇能力與決策系統化,懂得聚焦、有策略地發揮專業,才能在變動時


文章目錄



最近幾年,幾乎所有人都在強調「軟技能」,不僅麥肯錫指出 AI 時代,硬技能的價值正在「折舊」,可被量化、標準化的技能,AI 遲早會比你更快、更便宜、更準確,因此同理心、創造力和情感交際能力這類軟技能,在 AI 時代的未來會越來越有價值。
也因此無數的課程和職場文章,都將「軟技能」視為關鍵能力。但「軟技能很重要」這個說法,許多人早已聽得有些麻木,畢竟大多數時候,衡量工作績效還是看硬技能、看數字,軟技能到底能解決什麼問題?
本篇文章將拆解《軟技能:soft skills,讓你不過時、不貶值、不消失,工作與人生的升級說明書》,告訴你究竟該如何打破「好像很重要卻不知道怎麼培養」的迷思。
擺脫「只會做事」:軟技能如何讓能力真正被看見?
我們習慣用「考試」、「證照」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努力學習、提升硬技能,把自己練的很專業。但越來越多人發現,職涯和創業的前期或許能靠聰明才智和專業技能闖出一片天,但漸漸地會發現光靠個人能力已經撐不住了,AI 讓可標準化的工作更易被自動化,有些強者不僅技術比你更專業,還更懂市場,這時候,技術專業反而成了一種枷鎖。

更諷刺的是,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人腦的認知能力大約在 40 歲達到巔峰,70 歲之後才開始衰退。問題是,很多 35 歲被淘汰的人,根本還沒進入能力巔峰,就被迫出局。問題真的只是「企業不公平」嗎?
事實上,即使在那些以冷漠著稱的「大廠」,還是有不少 35 歲以上的人繼續生存,甚至越來越吃香。他們憑什麼能留下來?
硬技能只是「入場門票」,但無法決定你能待多久
為何 35 歲成職場斷層?職場的隱形門檻並非能力不足,而是「遊戲規則」變了。
許多在 35 歲被淘汰的人,不是因為能力變差,而是還在用「考試模式」證明自己,卻沒意識到這場比賽的評分標準已經變了。
就像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積電最早是靠業務(Business Development)起家,張忠謀曾說,半導體經理人一定得懂技術,但不只要懂技術,還要懂經營管理才能做出好的決策。
很多人進職場,以為「陡峭的成長」指的是技術能力的提升。但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是你如何理解商業規則、決策思維與影響力,懂得「戰略性選擇」,而不是盲目學習和努力。
尤其大廠的特點是標準化程度高,一切按照標準走就好了,人在這類體系裡很容易產生惰性。如果你在一份工作中始終只能達到標準期望,而沒有辦法超出標準期望,那麼可想而知,你的發展和晉升速度大概也只能和大盤保持一致——大家水準都差不多嘛。既然任何一家公司金字塔塔尖的位子都是少數的,而你又想「跑贏大盤」,那你就必須有超出標準工作流程之外的產出。
再者,AI 讓硬技能變得「更便宜」,但軟技能卻變得「更稀缺」。當然,很多人還是會想:「那我要更努力提升技能,變得更強!」但這不是根本解法,真正能讓你越來越吃香的,只有一件事——該如何運用自身技能創造影響力?
軟技能不是「補足硬技能」,而是職場槓桿
世界經常給我們這樣的假象,讓我們誤以為拿到一把鑰匙就可以開一把鎖,掌握一個方法就可以解決一個問題。殊不知,在現實世界中,每一項有用的方案背後,都有一個無比複雜的支援系統。
真正的軟技能不是做人圓滑、情商高,是決定你能否在職場「被看見」的核心競爭力。大家關心的不是你的個人能力、有哪些技能點,而是你能否影響更多人、如何組合這些技術來創造價值。
而且成功者還會刻意「隱藏」軟技能,因為這才是無法複製的核心能力,而且這些競爭優勢,來自於「對手不認為是優勢」的能力。我們會聽很多人說自己運氣很好或是硬底子夠,但就如同柴契爾夫人其實是靠「刻意訓練語調」成為政治明星,這些人的成功不是純粹的「技術力」,而是「影響世界的能力」。
3 個方法,讓軟技能成為你的職場護城河
1. 思考 ≠ 解決問題,行動才是軟技能的第一課
我們常常在做決策時,反覆權衡:「這樣會不會錯?」「機會成本高嗎?」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用「思考」來逃避真正的行動。思考是安全的,但不代表它有結果。
行動力(Execution) 相當關鍵。沒有行動力,你的決策再精準都沒有意義。唯有在行動的過程中,每一點新的感觸,才會讓你對自己多一點認識。不過也不能停在感觸。就像是讀書一樣,如果只有感受,就只是把書當成了某件商品,談體驗後的心得,就等於根本沒有讀書。
2. 只能做好幾件事當然不甘願,但這是必要選擇
很多人會想:「我不想錯過任何機會」,結果就是一直卡住,什麼都沒選擇。就像旅行無法走遍每個景點,我們必須有所取捨。什麼是取捨?取捨就是選擇,而選擇的本質,實際上是放棄。
硬技能是讓你能夠「做好應該做的事」,但軟技能決定的是「什麼事根本不需要做」。例如投資市場中,很多人以為透過精挑細選可以贏過大盤,但從本質上,投資市場是零和博弈,結果往往與大盤持平,這時候「不做無用功」才是最聰明的選擇。
最聰明的職場玩家,不是努力做更多事,而是精準避開不該做的事。像是小米有一個故事叫稻草與金條,因為過去小米曾遇到銷售困境,許多行銷高手建議透過包裝話術來提升銷售,短期內確實能讓業績好看一點,但雷軍卻直接拒絕,因為這違背了小米「和用戶做朋友」的核心理念。
如果只追求短期數字,或許能賺到快錢,但長期來看,品牌就會失去消費者信任,最終變成另一個賣貨公司,而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科技品牌。這個決策並不容易,因為放棄短期收益,意味著要承受更長期的壓力。但這也是為什麼,小米能活到今天,成為全球前三的手機品牌,因為它堅持了正確的決策原則,沒有被短期壓力擊垮。
職場上的選擇也是一樣,真正決定你能走多遠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是你捨棄了多少不必要的事,專注在真正有價值的決策上。
3. 決策框架——高手的決策不是天賦,而是系統化訓練
那要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如果一個人熱衷於精確的預測,這個決策系統可能非常脆弱。我們每個人都被設計成「自動駕駛」的智慧生物,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很難克服人性的弱點,會覺得選擇很困難。但決策的80% 應該花在選擇標準,而不是選擇本身。
- 期望值計算:與其問「哪個選擇最好」,不如問「哪個選擇長期回報最高」,而且盡量都量化。
- 灰度認識:不是非黑即白,接受模糊的精確,「如果⋯那麼肯定⋯」應該改成「如果⋯那麼有 80% 的可能⋯」。
- 黑白決策:決策時果斷,執行完迅速歸零,將執行與結果分開,避免因短期成敗影響長期決策能力。
- 持續優化系統:每一次決策都是學習機會,不斷調整。
看準趨勢、穩住長線競爭力,更需要軟技能加持
人的職涯成長,就是從追求技能,到累積資源,再到打造影響力。
張忠謀認為「過時」是工程師最大的敵人,會用過去經驗來看待現在市場。在某個領域鑽研久了確實能累積專業,但遇到科技衝擊或產業轉型,如果我們只關注自己的領域,容易錯過那些正在改變世界的趨勢。
大人物不只是埋頭苦幹,而是能在別人低頭時,抬頭看趨勢。很多人努力一輩子,只是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因為他們沒有抬頭看大趨勢。真正的軟技能高手,不是工作狂,而是懂得「選擇」與「槓桿」的人。大趨勢不會突然降臨,所有重大變革都有醞釀期,關鍵在於能否提早解讀信號。
第二個做法,找到一群跨領域、有獨立見解的夥伴。當你擁有足夠多的視角,認知會更深,也更立體、更有層次。「所有的觸類旁通,都藏在那些你不感興趣的書裡」,跨領域學習是突破認知邊界的關鍵。
軟技能:比硬技能更長遠的競爭力
有這樣一句流行語,「未來是一個 VUCA 時代」。很有意思的是,對 VUCA 的解讀有兩個版本。在一個版本中,VUCA 是 Volatile(不穩定性)、Uncertain(不確定性)、Complex(複雜性)和 Ambiguous(模糊性)的首字母縮寫,它構建的是一個人與外部世界的關聯。
但在另一個版本中,它是 Vision(願景)、Understanding(理解)、Courage(勇氣)和 Adaprability(適應)的縮寫,更多地關照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你會發現,前者需要用問題解決能力來積極應對,後者則需要通過自我調節能力去把握主動性。因為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
本文經 王政皓|怪獸科技公司 授權
文章來源:「軟技能」真能改變職涯?AI時代的長線競爭力,讓你不過時、不貶值、不消失!|怪獸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