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時如何判斷主管好壞?三招看出是否適合你
找工作時,別只看薪資和職務內容,主管是否合拍才是關鍵!透過觀察面試時的態度、溝通方式與提問內容,你能反向評估主管是否值得跟隨。


文章目錄



隨著畢業季來臨,許多新鮮人正準備踏入職場;而對於想轉職的工作者,面試除了評估職務內容,更該把焦點放在一件事上——你未來的主管,適合你嗎?
一個好的主管,會幫你釐清目標、提供資源與視野;而錯誤的主管,可能會讓你懷疑人生、甚至錯失關鍵成長的機會。
那麼,在短短的面試時間中,我們能怎麼做,來「反向評估」主管是否合拍?
面試時怎麼判斷主管適不適合你?
一場面試不只是公司挑人,也是你挑主管的機會。這裡有三個關鍵觀察點,幫助你看出端倪:
一、觀察他的「態度與時間觀念」
面試時他準時嗎?若遲到,有無說明與致歉?
一個願意為小事負責的人,通常也會在大事上為你撐腰。
時間是基本的尊重,沒有道歉的主管,可能不懂信任是雙向的。
二、從他的「溝通方式」看出文化風格
這些提問能看出主管的管理邏輯與對下屬的態度:
「您覺得目前團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您怎麼看部門成員的自主權?」
「如何定義初階和資深的差別,個別需要哪些能力才能符合您的期望?」
※小提醒:如果主管隊挑戰含糊不清、高管控,小心這個團隊透明度不高,很可能也沒有心理安全,也缺乏升職標準。
三、他問你什麼問題?
你可以從他對你的提問中,看出他的價值觀:
是關心你能不能完成任務,還是想知道你怎麼思考問題?
他會問你在工作中是否遇到困難,還是只問「你會不會做」?
真正會栽培人的主管,會在意你的學習力與解題方式。
理解主管辦演的三種角色與責任
在選擇主管時,我們也可以思考自己目前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 指導者(Mentor):提供專業知識與經驗分享。
- 協助者(Coach):協助你拆解任務、回顧成效,促進能力成長。
- 支持者(Supporter):在情緒與壓力上,給你理解與信任。
一位理想的主管,當然是三者兼具。但若無法兼得,請依據你當前的職涯階段,優先選擇最需要的那一類型。
你需要的是 Mentor 還是 Coach?
Mentor:給你地圖與方向的領路人
適合職涯起步、新專案初期。會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做比較好」、「你可以從哪裡開始」,甚至幫你避開一些職場地雷。
典型特質:主動引導、經驗豐富、分享型人格
常見語句:「我以前遇過類似狀況……」、「你這個可以先試試這樣做」
Coach:幫你打開可能性的訓練者
適合已具備一定經驗,但想挑戰更高層次的你。他不會直接給答案,而是透過提問與對話,幫你釐清方向,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典型特質:尊重自主、擅長提問、回饋具體
常見語句:「你覺得目前最大的瓶頸是什麼?」、「這次失敗,你學到了什麼?」
Mentor vs Coach 比較表:

選擇主管,其實是在選擇一種「成長方式」
求職時我們總會問薪水、問制度、問工作內容,但最該問的,往往是:
這個主管,是我想成為的樣子嗎?
因為你未來的成長,很可能會與他給你的空間、引導與信任,息息相關。
在選擇工作前,不妨也試著選擇一位讓你「值得投入」的主管吧。
你可以在面試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喜歡這個主管的思維方式嗎?
- 我覺得在他的帶領下,我會進步嗎?
- 我敢跟他坦承困難嗎?他會支持我,還是只會責備?
如果你無法在主管身上看到上述的正向答案,或許是時候重新面試新工作了。
如果你也曾經遇到讓你成長或慘痛經驗的主管,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照慣例要來推廣下天下學習的課程。
要如何成為一位好領導,或者職場新人要如何辨識好主管該有的特質?
「開會一片死寂,但結束後又突然人人有話說?」
「想問問題,卻總是卡住、不知從何開口?」
其實,問題往往不在能力,而在「提問方式」。
我認為對此迷惘的朋友不能錯過這堂課。
由台積電前學習發展處處長──奚永明老師親授的課程:
將帶你從三大核心學習:
- 問對問題,決定你的管理層次
- 建立讓人願意傾聽、主動回應的教練心態
- 運用「黃金七問」、「四向提問法」、「策略提問」等實戰技巧,讓會議不再原地打轉,激發團隊主動思考與行動!
這不只是一門「問問題的技巧課」,而是一場關於【影響力、領導力與溝通轉變】的深度修煉。
本文經 哈斯的採購人生 授權
文章來源:面試時如何篩選好主管?你需要的是 Mentor 還是 C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