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好提案,只差一張好圖表!「數據視覺化」讓老闆買單!
上班族的工作中,多少都會碰到主管交辦「整理數據或報表後做出報告」的任務,如何藉由適當的圖表表現對數據的價值見解或洞見,藉此來回應老闆的問題、做為老闆行動或決策的依據,就是你能在職場成功加分勝出的關鍵!
文章目錄
上班族的工作中,多少都會碰到主管交辦「整理數據或報表後做出報告」的任務,但提出的報告卻換來主管滿頭問號、甚至要你重做,這是因為你缺乏「數據思維」中最終也最重要的「論點表明」能力!
如何藉由適當的圖表表現你對數據的價值見解或洞見,藉此來回應老闆的問題、做為老闆行動或決策的依據,就是你能在職場成功加分勝出的關鍵!
有些訊息可以引導我們採取下一步行動,有些訊息則是引發我們新的疑問,比方說:銷售有逐月下滑的趨勢,為什麼會這樣?那麼我們就需要獲取對應的數據來回答這個問題。
透過視覺化圖表的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快總結趨勢、澄清問題與發現新問題。關於視覺化圖表,多數人面對的難題不外乎有3個:
- 圖表該如何選?怎麼用?
- 如何提升圖表的視覺化效果?
- 如何用圖表說一個有說服力的好故事?
一、選擇適當圖表:用「點線面」決定
為了滿足各種資訊呈現的需求,在資料科學領域持續都有新的圖表被創造出來。但對於一般職場工作者或商業場景中,實在沒有必要使用「奇特」的圖表,甚至自創一個出來。因為當圖表是用來表達訊息時,不常見、特殊的圖表只會增加他人解讀圖表的困難度。
不是好圖表都會被理解,而是能被理解的圖表才是好圖表。
換句話說,當圖表中訊息的理解阻力遠大於傳達價值,就會被視為爛圖表!
在數據思維的最後一個階段「論點表明」中,我想你應該學到了「表達用圖表」與「思考用圖表」的不同。你要做的是找出資料中的資訊或洞見,然後用合適、簡單的圖表來呈現出你的觀點。根據3個不同目的來選取對應的8種圖表,其實就足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了(見圖 4-8)。
- 想要呈現數據的關聯:可以選擇散布圖、泡泡圖。
- 想要展現數據的變化:可以選擇折線圖、斜線圖。
- 想要比較數據的大小:可以選擇長條圖、圓餅圖、瀑布圖與雷達圖。
二、思考圖表細節:使用 TOP 原則
圖表的使用,是為了提供判斷的依據、創造行動的誘因,讓觀看圖表的人能採取行動。如果對方看完後毫無反應或感到疑惑,很有可能是使用的圖表不對、或是沒有清楚傳達出對方需要的訊息,也有可能是說明的方式沒能打動對方。
你知道嗎?視覺化圖表的使用也是需要設計體驗過程的,包括對象、目的與場合,又稱為「 TOP 」原則。
- 對象( T : Target ):圖表是給誰看的?
自己看的,能找出訊息就好,不用在意圖表美化的問題;若是給他人看的,就必須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如何讓訊息傳遞更為直觀?合適的圖表選擇是必要的,但如何突顯重點、削弱雜訊,讓對方一眼就能看到關鍵訊息也是圖表能否發揮成效的關鍵。
- 目的( O : Object ):傳達的訊息是什麼?希望對方看完後的反應是?
比方說,希望透過圖表展現數據變化的趨勢,可以選擇折線圖或斜線圖。而在向主管報告時,希望對方聽完後感到安心?還是期望對方能認同自己提出的觀點?或者希望對方聽完後容易理解並提出看法?不同的目的,都會影響到圖表呈現的細節。
- 場合( P : Place ):圖表用什麼形式展現?
圖表是運用在內部討論或例行性報告上?或是對外的提案報告、行銷文案或是電子郵件中的說明?採用紙本輸出、還是電子文件?輸出時有沒有色彩的限制,是黑白、灰階、單色還是彩色?需不需要有人輔助說明?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圖表在視覺化上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三、提升視覺化效果:7個操作小撇步
提升圖表視覺化效果可以幫助你更清晰的展示數據中的訊息,並且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 選對圖表
合適的圖表類型,可以更好理解訊息傳達的目的。
- 精簡圖表
避免使用過多的訊息和裝飾,使圖表看起來簡潔易懂,讓受眾可以專注在圖表的關鍵訊息上。
- 突顯重點
為了讓受眾一眼就看到重點,可以透過顏色、字型大小的對比方式來突顯重點或弱化雜訊。
- 配色方案
精簡圖表所使用的色彩,並賦予一致性的意義。比方說,看到紅色就知道是警訊、藍色是重要訊息等。
- 訊息標題
將關鍵訊息直接寫入標題,有助受眾掌握圖表重點。
- 動畫效果
適當的動畫可以幫助受眾理解圖表如何閱讀、以及數據的變化過程。
- 文化差異
不同國情文化,對於色彩、圖形的理解和認知可能有所差異。
四、2種敘事架構:用 PERP / SPAN 增加說服力
如何用圖表說一個有說服力的好故事?
1. 訊息符合期待,無超出認知太多:使用「 PREP 」
假設你在圖表中所要展現的關鍵訊息,是符合對方期待的、或是沒有超出對方認知太多,那麼可以採用「 PREP」架構來組織你的說法,包括4個元素:
- 提出論點( Point ):想要傳達的結論或建議。
- 支持理由( Reason ):為了支持結論或建議,做為根據的見解或洞見是什麼?
- 佐證實例( Example ):對應於見解與洞見,有哪些數據表格或圖表的訊息可做為佐證?
- 重申論點( Point ):再次重申結論或建議。
2. 嶄新觀點,無法直接理解:使用「 SPAN 」
相對的,如果你希望透過圖表提出的,是顛覆所有人的嶄新觀點、或是無法直觀理解與接受的洞見,那麼我會建議你採用「 SPAN 」架構來鋪陳一個循序漸進的說法,包括4個元素:
- 背景陳述( Situation ):關於數據背景的說明。
- 觀點鋪陳( Points):引導到結論或建議的見解、洞見或個人觀點。
- 頓悟時刻( A-ha ):想要傳達的結論或建議。
- 後續行動( Next ):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或解決方案。
相較於「 PREP 」架構,採用「 SPAN 」架構不只是希望對方認同,更要讓對方願意採取行動。因此需要創造行動的誘因,利用數據來量化「效益」讓對方感受到採取行動是值得的。
用對圖表,看似是最簡單的方式,卻能向對方證明你的論點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幫助對方更好理解、認同,並願意採取我們期望的行動,對於工作上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本文摘錄自:《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作者:劉奕酉,樂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