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學生思維?這樣想從此成為老闆心目中的成熟大人
我們讀書所處的學校環境,只是社會的演練場,並不是真實的社會。成年人的長大,都是從走出象牙塔後開始的。只有遭受過社會的「毒打」,才會意識到初出茅廬時的學生思維有多幼稚。
文章目錄
一、上班第一天,請丟掉你的學生思維
最近,辦公室裡來了幾個新人,都是青春稚嫩的臉龐,名校高學歷的背景。一天,我偶然間聽到了他們的談話:「我明明才剛來,都沒人帶我,怎麼做?」、「今天被罵了,真想不幹了!」、「我太不喜歡○○主管,一點都不平易近人」……。我沉默了許久,想起了當年初入職場心酸的日子。
畢業後,我在國營企業、網際網路公司、新創公司都待過,也帶過一些畢業生,發現很多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即便在學校表現得很優秀,一旦走向職場就會表現得很無助,甚至不知所措。
我們讀書所處的學校環境,只是社會的演練場,並不是真實的社會。成年人的長大,都是從走出象牙塔後開始的。只有遭受過社會的「毒打」,才會意識到初出茅廬時的學生思維有多幼稚。
二、職場不是學校,沒有人有義務主動教你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總結就一句話:好好學習,考試考個好成績,考上好大學就什麼都有了。
它代表一種理想化的問題思考方式:只要自己考取很高的文憑,拿了許多證書,等我去求職時,就會更有競爭力,獲得更好的待遇。看起來是沒錯,但是走入社會,你就會發現現實不是這樣的,它是各種複雜因素的組合,充斥著人性和利益的糾葛。
當然,我也不例外,也犯過類似的錯誤,直到栽跟頭才認清成年人的真相。 我根據自身的經驗及訪談、見過的案例,總結了以下三種常見的學生思維:
1. 習慣性的被動
在職場上,經常會聽到新人說:「這個沒有人教過我呀!」學生時代,大部分人都不需要太多自我驅動力,被動的按照老師教的課程進行學習、被動的接受著父母的安排,已經形成被動接受資訊的習慣。
可是走入社會,到了工作崗位,很多人還是會沿襲學生思維,希望在職場當中,有一個像老師一樣的人,給他們安排工作,處處帶著他們。如果沒有明確的工作安排,他們從來不會主動去找事情做。
我在進入職場初期時,也同樣有過這種學生思維。在工作上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從來不會思考在職場要主動做什麼,也不想主動去認識周圍的同事,處於一種極度被動的狀態,每次都需要上級明確告訴我需要做什麼,才會動手。
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社會上,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畢竟職場不是學校,你與工作之間的關係是契約式的,沒有人有義務主動教你,也沒有人有義務天天告訴你工作內容,做得來就做,做不來就換人。你必須要學會主動出擊、主動請教別人、主動提高能力,才能從學生思維過渡到成年人思維。
2. 把社會當成考場
從小我們的父母都會說:「只有好好學習,長大才有出息」。於是,在學生時代,我們大部分人的奮鬥邏輯非常簡單,就是努力考試或考證照,初中通過會考考上理想高中,高中又通過學測考上大學,大學期間又不停的在考各種證書。而且越是優等生,越容易陷入這種「把社會當考場」的學生思維。
這已經是大部分年輕人根深蒂固的信念,我當初在畢業後,面對體制內不想要的人生,第一想法就是考研究所,也是這個原因。直到滬漂以後,真正進入成年人的世界,我才發現,社會不是考場,這已經不是你分數高,就比別人優秀的世界。
社會拚的不僅是知識和努力,出身背景、人際關係資源、綜合能力甚至運氣,哪一個不比考試更重要,更可能改變你的命運?
3. 過於玻璃心
現在經常有人說看過我的故事,覺得我是一個內在自洽,很有能量的人,問我是如何做到看似柔弱,內心強大的?
其實,我並不是天生內心強大的人,剛踏入社會初期,也存在過嚴重的「玻璃心」,可能就只是同事吃飯沒找我,我就腦補出一部劇。工作上被上級說了幾句,我回去就會忍不住跟室友抱怨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我需要躲起來,花兩、三天的時間才能排遣。
直到離鄉背井,一個人到上海打拚之後,我慢慢戒掉玻璃心,一個人搬家、一個人換工作,對家裡永遠是報喜不報憂;對別人的不理解,也只是一笑而過; 遇到問題的第一想法就是,我要如何迅速的解決它。
那些年,誰沒砸碎過幾次玻璃心。但碎掉的玻璃心,用鋼筋水泥一點點重鑄之後,就能煉成一顆鑽石心,無堅不摧。
學生思維容易有弱者的心理,也因為弱才容易玻璃心,一碰到事情容易崩潰和發脾氣。人們可能會同情弱者,但一定會尊重強者,給強者讓路。
這個時代,最殘酷、最基本的一條定律就是——人們或許會同情弱者,但一定會追隨強者。學生思維是我們身為學生變成職場人士的一種思維偏差,這種偏差本身並不致命。你可以讓它跟你一陣子,但千萬不要讓它跟你一輩子。
三、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大學階段,幾乎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幹什麼,看到別人考證照,自己也去考。看到別人去實習,自己也忙不迭地找了一份實習工作。看到別人考研究所,自己就去報了考研究所輔導班。等你做完這些之後,卻發現自己對未來毫無規畫,只是盲目跟著身邊人走罷了,既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金錢。
你可以照搬別人的提升方式,卻無法照抄對方的人生目標。扔掉學生思維,走向獨立人格的第一步就是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周圍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資訊,你不能人云亦云,想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必須以兩個態度為前提:
- 不要輕易受到別人觀點和態度的影響。
- 不要尋找所謂的標準答案。
四、擁有承擔責任的意識
看一個人是否長大,就看他是否能夠獨立承擔起責任。在法律上,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一個巨大分水嶺,就是滿16歲,就具備完全刑事責任能力;滿18歲,就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按:臺灣已於2020年底通過《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現行成年年齡從20歲下修至18歲,預計2023年正式實施,屆時不分《民法》、《刑法》成年年齡均為18歲)
也就是說,從那一天以後,你的父母不再幫你收拾「爛攤子」,你必須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獨立承擔起責任。
在學生時代,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循規蹈矩的,對責任的認識也都比較淺薄。直到我們走上社會,才會意識到從此之後,我們不僅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且在未來,你還要承擔起父母的責任,親人的責任。
我記得在剛進國營企業半年後,常年重體力勞動,身體一直不太好的父親,有一天被緊急送往醫院。當我趕到醫院時,他已經做完手術,被送到加護病房。那是我人生當中最害怕的一次經歷,即便現在回想起依然會感到害怕。
幸好那一次病情沒有太嚴重,醫療費尚在我們的承受範圍之內。但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都上歲數了,他們的健康狀況每日俱下,如果突然出現更嚴重的病,緊急需要100萬元的醫療費,我還拿得出來嗎?面對父親的生命和100萬元,我又該做何選擇?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家裡的子女又比較多。為了培養我們幾個兄弟姊妹讀大學,他們幾乎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看過最揪心的一句話:如果長大後父母依舊辛苦,那我們長大還有什麼意義?而那時候的我,只是國營企業裡一個普通的小職員,滿足基本溫飽尚有些勉強,就更別提保障家人的生活,甚至是自己想要的自由人生。
我並不指望這一生可以過得一帆風順,但我希望遇到人生挑戰時,至少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所以,那一刻我選擇積極改變,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年輕時,我們可以逃進「繭房」,比如藝術、遊戲、虛無的世界。但如果你繼續不斷的逃避,就將一輩子在原地打轉。
只有做一個負責任的人,認知到哪些責任是我們應該承擔的,去發現那些我們一直在逃避的責任,包括事業和家庭。你才有機會給自己的生命一個新的起點,讓它在未來發出更閃亮璀璨的光芒。
沒辦法,這就是成年人,你必須永遠對生活做最壞的打算,但同時也要保留著對生活最真切的希望。
最後,我想把美劇《六人行》(Friends)中的大姊大莫妮卡(Monica E. Geller)對逃婚的小公主瑞秋(Rachel Karen Green)說的一句話,送給每個初出社會的年輕人: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it sucks, but you are gonna love it.
親愛的,歡迎來到現實世界,它糟糕得要命,但妳會愛上它的。
本文出自:《大學不知道:別讓大學放榜那一天,成為你人生最高峰。那些畢業後海放同學的人,都怎麼成長?》,作者:郭小玲(Elaine),任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