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loanding...

首頁>下班趣>職場不敢有主見常吃虧?擺脫自我否定創造確定與信任感!

職場不敢有主見常吃虧?擺脫自我否定創造確定與信任感!

職場是需要互相交流、激發創意的地方,倘若太過害羞或被動,會讓他人無法知道自己的需求跟想法,導致自己空有一身技能,卻無法施展,這常常也導致職涯之路不順遂,該如何化解呢?

職場不敢有主見常吃虧?擺脫自我否定創造確定與信任感!
share
share

為什麼你不敢有主見?職場是需要互相交流、激發創意的地方,倘若太過害羞或被動,會讓他人無法知道自己的需求跟想法,導致自己空有一身技能,卻無法施展,這常常也導致職涯之路不順遂,你陷入不敢表達的迴圈裡嗎?或是你的孩子遇到了這樣的難題;資深心理諮商師告訴你,原因,要回到你身上去尋找。

 

怎麼做才好!你也無法肯定自己嗎?

我有個同事也是這個樣子,和她接觸久了你就會發現,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怎麼做才好?」。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她都無法自己去做判斷。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去上班、有事要不要跟主管請假,大到要不要考研究所、要不要選擇出國深造,甚至要不要和男友分手這種情感問題都無法自己下決定。

她總會不停地問別人:「這樣做可以嗎? 」、「我這麼做好嗎?」、「我該這麼做嗎?」在她眼中,這個世界彷彿存在一套行為標準,可以精準地判斷這麼做是好的,那麼做是不好的;這麼做是對的,那麼做是錯的。為此,她到處尋找「模子」來指導自己。

於是,她總會輕易相信網路上看到的各種「知識」。例如職場一定是殘酷無情的,朋友之間也不能完全信任,女人過了三十五歲就不值錢了……。

她感到焦慮和迷茫:到底要把自己改變成什麼樣子才算完美?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是最合乎標準的?
 

常被否定的孩子,長大缺少主見

越往深處探索,就會發現這些孩子都缺乏一種常常被忽略的能力──確定感。他們好像對自己、他人和世界都沒有判斷力和確定感,不敢判斷和確定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常常被否定、被支配的孩子,長大後都會缺少一定的主見。

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我發現同事對很多事情所得出的結論永遠都是來自外界。她似乎並不能透過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得出一些屬於她自己的判斷和結論。背後的原因就是:她的感受一直被「壓著」。

她的父母一直都非常嚴苛和「有主見」。比如上學的時候她一直想讀文科,她的文科成績比理科成績好太多,但她的父母極力否定:「學什麼文科,學文科進入社會會找不到工作。」並且進一步批評她不懂事,讓人操心,和父母頂嘴。

這些否定的言語經常出現在她小時候的生活裡:「你就不能聽話!」、「你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你就是不行!」父母對她的不信任和掌控,導致她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也沒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慢慢地沒有了主見。這種「把外界對你的影響和評價,內化成你的自我認知」的過程,就是「投射性認同」。

當父母一再投射給你的感覺是「你很差」、「你需要管」、「你無法獨立」、「你是個沒有主見的人」時,你的真實感受會一直被「壓著」,那麼久而久之,你就會開始認同父母的說法,從而喪失了自己的主見。
這些長期被「壓著」的孩子,逐漸成為聽話但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的提線木偶。

 

感受差,卻告訴自己「這是好的」

實際上,「模子」是不存在的。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一種標準的活法,或者一種「應該」的活法,人也沒有一個「應該」的樣子。你要怎麼做,怎樣去生活,取決於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這裡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信任自己的感受。如果一個人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就會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多具有受虐傾向的人就有這種思維模式。明明遭遇了一些感受很差、很糟糕的東西,他們的頭腦卻告訴自己,這是好的,這才是愛。於是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處在不舒服的狀態裡,並且告訴自己,愛就是這樣的。

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心裡就有一個「模子」。父母在打壓他們的時候,常說的就是「我都是為你好」或「我是愛你的」。所以儘管他們很難受,卻無法辨別和相信自己的感覺,而是去相信外界的標準—為你好,才會這樣對待你。
還有一些事明明讓他們感受不錯,但是他們的頭腦卻反覆告訴自己:「不能這樣做,這樣做不好,這是誘惑。」
好不好、對不對,這些判斷在你自己心裡,不在到處搜集的知識、觀念、他人的說法等外界的東西裡。一個結論如果沒有經過你自己的檢驗,就不一定是對的,不一定是適合你的。

 

擺脫自我否定,創造確定感、信任感

如果一個人在不停地尋找「模子」,也可以說是在尋找一個「好媽媽」。因為他認為找到一個「好媽媽」,自己就可以變成一個好的人。這也是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不好的依戀關係,會嚴重剝奪人的自我認同,讓人無法信任自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將這類孩子稱為「假自我」,也就是孩子圍繞父母的感受建構自我而形成的關係,這樣成長的孩子會以滿足父母的感受和需求為主,忽視或者犧牲自己的感受,無法建立真正的自我,這叫作「假自我」。

他們真正的感受得不到滿足,真實的自己得不到發展,總是在為滿足別人活著,或者要求自己必須符合某些條條框框。在用「假自我」建構自我的孩子中,最慘的莫過於那種用「否定」建構自我的孩子。在他們看來,無論怎麼做,父母都會否定他們。

這會讓孩子陷入巨大的自我衝突裡,被巨大的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感裹挾,陷入自我否定的自我傷害和自我折磨的漩渦裡無法自拔。沒有什麼比這更能毀壞一個人的人生。此時的「模子」,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他們巨大的生命力都用來尋找這根救命稻草,這種精神的寄託。

在被現實的各種否定打擊、毫無立錐之地的處境裡,他們就是靠著這個幻想活下來的:「我一定會變成一個好孩子,只要我找到那個『模子』。 」如果你正處於這種不確定的狀態裡,並且想要脫離,可以先給自己一點時間,細細體會自己的感受,嘗試去肯定、信任自己和這個世界,接納自己的判斷。慢慢來,不要著急。小時候沒有得到的確定感,可以由你自己來創造,從肯定自己的感受開始。

 

本文摘錄自:《我不過被動的人生》,作者:李國翠,高寶書版

上一篇: 一上班就想躺平?你需要的是多一點「綠意盎然」 下一篇: 「花錢買時間」降低煩躁感,提升生活幸福感!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author

作者簡介

我是高寶書版 / 致力文化,關懷社會

出版種類多樣且廣。不僅是台灣第一家發行海外 ( 美國、新馬地區 ) 的出版社,更是台灣第一家購買翻譯版權的大型出版公司。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