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loanding...

首頁>身心健康>焦慮藏在哪?用音樂找回專注與平靜!

焦慮藏在哪?用音樂找回專注與平靜!

這篇文章透過資料分析師 Lisa 的經歷,提醒我們在高壓職場中,要學會覺察情緒、善用音樂紓壓,找回身心平衡。最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就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傾聽內在需求。

焦慮藏在哪?用音樂找回專注與平靜!
share
share

從職場工作走入生活的平衡

今天很開心邀請到 Lisa,她是一位資料分析師。有趣的是,這位在電腦前分析 Data 的理工人,卻非常注重身心平衡,積極實踐 Work-Life Balance。「其實我一開始是在工作上面蠻苛求自己的,對簡報或工作表現都很嚴格,所以出現了一些身心狀況。從那時候開始,我才接觸療癒自己的方法,學習怎麼把自己抽離工作,去尋找能夠讓我放鬆、重新充電的方式。」Lisa 的轉變,正反映了現代職場工作者的共同困境。
在台灣的職場環境中,長工時和高壓力已成常態。Lisa 觀察到,大部分上班族都會經歷從輕微焦慮到嚴重身心失衡的過程:「原本可能只是偶爾焦慮一下,但慢慢變成整天都在焦慮,接著睡不好、情緒起伏很大。」她特別提到一個關鍵的覺察時刻:「我以前是個不太哭的人,很理性、不太表露情緒。但那陣子壓抑很久,看到某些句子就會流眼淚,我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有狀況了。」這種從理性到突然情緒釋放的轉變,往往是身心失衡的重要警訊。
Lisa 強調,不管在哪個行業、賺多少錢,每個人都需要找到適合照顧自己的方式。「越賺越多、責任越大,越容易有身心問題。」外表看似光鮮亮麗的專業人士,內心可能承受著巨大壓力。她的經歷提醒我們,在追求職業成就的同時,更要學會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

日常的焦慮、沒動力、焦躁、睡眠問題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上班累了一整天,回到家什麼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滑手機。滑著滑著,突然看到某個故事或貼文,內心被觸動,莫名就哭了?這其實是現代上班族普遍面臨的情緒困境。長期處在數位化、機械化的工作環境中,我們習慣了面對 0 與 1 的數據、修復程式的 bug,卻很少真正靜下來關注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許多人呈現出所謂的「flat affect」狀態——面無表情,像行屍走肉般生活著。這種情緒麻木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但長期壓抑下去,總有一天會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

「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如果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再多的外部幫助都無濟於事。音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情緒覺察入口——透過選擇不同的樂器、音色來表達當下的感受,從小鈴鐺的輕柔到鼓聲的激昂,每一種聲音都可能成為情緒的出口。對於那些完全不知道如何表達感受的人,治療師也可以採用更溫和的方式,結合正念引導和 PMR(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漸進式肌肉放鬆,一邊彈奏音樂一邊引導:「你感覺到哪裡比較緊繃嗎?除了音樂,你還聽到了什麼環境聲音?」這些開放性、無批判的問題,幫助人們重新連結被遺忘的身體感受。

音樂就像電影配樂能夠放大情緒一樣,當我們學會用聲音表達內在狀態,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創造,生活的動力也會慢慢回來。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允許那些被壓抑的情緒自然流淌——有時候,一滴眼淚就是心靈的釋放,是找回自己的開始。

找到屬於你的「心流密碼」,覺察當下,回到自己

Lisa的故事很能說明每個人面對壓力處理方式的差異性。她發現自己在面對壓力時,並不適合安靜地聆聽音樂——那些被推薦的「療癒系」音樂對她來說效果不大。反而是當她坐在鋼琴前彈奏,或是跟著節拍盡情跳舞時,那種全身心投入的感覺才能真正讓她產生心流的感覺。
更有趣的是Lisa對練琴態度的轉變。小時候練琴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的期待,每次坐在琴椅上就像機器人被訓練要彈出譜上的音。但現在的她,會主動坐到鋼琴前為自己伴奏,同一個動作卻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這種轉變的關鍵在於「主導權」——當我們對一件事有選擇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時,原本的壓力源就可能變成生活動力的主要來源。
這就像有些人習慣透過激烈運動發洩情緒,有些人則需要安靜獨處才能充電一樣。職場上的壓力管理也是如此,沒有一套標準答案適用於所有人。重點是要誠實面對自己:什麼時候你感到最放鬆?什麼活動能讓你完全專注?想想看你的工作生活:有哪些原本感到厭煩的任務,其實可以用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比如說,原本被動接受的會議,能否主動提出有建設性的想法?原本例行公事的報告,能否加入一些個人的創意巧思?
 

給職場工作者的三個建議

  1. 別急著跟風,先了解自己 下次看到同事分享某種紓壓方法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真的適合我的個性嗎?我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感到平靜?
  2. 重新檢視你的「應該清單」 列出那些你覺得「應該做」但總是提不起勁的事情,思考看看能否找到讓它們變得更有意義的方式。
  3. 給自己選擇的空間 即使在工作框架內,也試著為自己創造一些選擇權。哪怕只是決定用什麼方式完成任務,或是在什麼時間進行,這種小小的自主權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最好的方式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你透過嘗試和觀察自己找到的。就像Lisa發現動態音樂比靜態聆聽更適合她一樣,你也有屬於自己的那把「心流鑰匙」,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和耐心去尋找。
 

音樂:情緒管理的隱藏指標

在日常生活與音樂治療的實務觀察中,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逐漸浮現——我們在不經意之間的音樂選擇,其實正在悄悄揭露我們的內在狀態。像是 Lisa 分享道:「睡前的時候我會想要一些比較柔和的音樂類型,我就會去聽宮崎駿的音樂。」這種自然偏好的背後,藏著的是她心理對寧靜、自我照顧的渴望。這類音樂選擇並非偶然,而是情緒調節系統正在默默運作的證據。

更有趣的是,當我們彈奏音樂時,那份來自自己身體的聲音——不經雕飾、不假修飾——往往比我們穿著和語言更真實地表現出「我是誰」。Zoe說到:「外在的東西可以修飾,但人聲和音樂,是你身體所發出來的聲音,這就是你自己的東西。」在高壓與變動快速的職場中,音樂因其無法偽裝的本質,成了一種極具價值的情緒觀察工具。當你演奏的旋律流暢、節奏穩定,代表你可能正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而當演奏變得雜亂無章、難以控制,這往往是內在焦慮的自然流露。

因此,將「音樂情緒自我檢測」納入日常的職場情緒管理工具箱,或許是每位現代工作者都應嘗試的一種自我照顧方式。不需要音樂背景,只需要誠實地觀察:今天的你,能否靜心演奏?你所聆聽的音樂,是在滋養自己,還是在呼救?因為自己的聲音不會說謊,它總會誠實反映出我們最深處的狀態。

童年旋律的情緒:當熟悉的音符成為職場焦慮的解藥

Lisa 輕聲分享著她的睡前習慣:「有時候腦子轉個不停,我就會播放一些熟悉的旋律——宮崎駿的配樂,或是那些90年代的輕音樂。」她停頓了一下,眼中閃過一絲溫暖,「那些旋律讓我彷彿回到童年,回到一個被理解、被保護的地方。」音樂就像是情緒的時光機,能夠瞬間激活我們大腦深處的記憶片段,重新喚醒那份被遺忘的安全感。特別是對那些長期在高壓環境中打拚、腦袋總是停不下來的職場工作者來說,這種「聲音避風港」更像是一把鑰匙,幫我們找回情緒的平衡點。
談到身邊的朋友,Lisa 的語氣多了些理解與心疼:「我認識的工程師朋友們,每天面對績效壓力、房貸,還有永無止境的升遷焦慮。表面上看起來都很穩定,但內心其實充滿躁動。」她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可能不太習慣直接談論情緒,但會默默用一首熟悉的歌,或是某部動畫的配樂來讓自己靜下來。」「在這個資訊爆炸、焦慮四處蔓延的時代,音樂成了我與自己重新連結的橋樑。」Lisa 的這句話,道出了許多現代人的心聲。
從音樂治療的專業角度來看,Lisa 和她朋友們的做法其實是一種相當健康的心理資源運用。當我們為自己建立起固定的音樂儀式時,就等於在心中搭建了一座隨時可以抵達的情緒避難所,那首總是讓你感到安心的旋律,可能就是你開始溫柔照顧自己的最佳起點。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幾分鐘聆聽的時間,讓音樂帶你回到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音樂,不只是療癒,也是找回職場節奏的內在指南

在快節奏的職場環境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明明很努力在學習,卻總是感覺事倍功半;明明想要進步,但越學越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這種現象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關鍵問題——當焦慮與資訊過載成為常態時,我們的身心系統其實已經失去了平衡。這就像是一支樂團中的樂器們各自演奏著不同的曲調,缺乏統一的節拍器。理性的大腦想要快速吸收知識,但情緒的部分卻在喊著「我做不到」;身體承受著壓力,但心靈渴望的是安全感與被理解。這時候,傳統的學習策略——無論是時間管理、筆記技巧,還是效率工具——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因為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方法或工具,而是一種「讓身心重新對齊」的能力。

在我的實務經驗中,音樂往往能在這種混亂中扮演獨特的角色。是一座溫柔的橋樑,連接著我們的理性思維與感性需求。當一個人透過旋律回到當下這一刻,當熟悉的節拍幫助他們找回內在的穩定感時——那些原本被焦慮遮蔽的內在韌性,會重新浮現。他們開始能夠清楚地看見自己真正的需求,也更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與成長路徑。在這個快速轉動的職場環境中,我們經常被教導要「跟上時代」、「保持競爭力」。以音樂治療師的角度來看:學會聆聽自己的內在節奏,是一種自我照顧,也是一種具有實踐力的心理策略。當我們能夠安頓自己的情緒,當我們能夠信任自己的步調,當我們能夠在混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拍時,學習就不再是一種痛苦的折磨,而是一場與自己的美好對話。這或許就是音樂能夠帶給現代人的最大禮物: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時,也要記得回到內在,聆聽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正在唱著什麼樣的歌。

本文經 翁宇蓉-音樂x醫療x科技 授權
文章來源:你的焦慮其實藏在音樂裡?專業工作者用這招找回平靜與專注力

|認識自我|測試你的專業職能,規劃未來職涯!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上一篇: 工作撞牆期怎麼辦?5招帶你突破職涯低潮!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author

作者簡介

我是翁宇蓉 - 音樂x醫療x科技 / 音樂牽起醫療與科技,共創身心健康新篇章

台灣少數具備歐美多國音樂治療認證的治療師,擁有多年精神醫療臨床經驗,活躍於瑞士、德國與亞洲社群。專精實證導向的音樂治療,結合數位健康科技,為高壓與跨文化族群設計客製化音樂策略,促進壓力調節、睡眠改善與身心整合。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