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不是壞人?職場霸凌怎麼分清楚
職場霸凌全球普遍,台灣法律與認知仍不足。文章解析常見霸凌形式、合理與不合理要求區分,以及員工自保方法,提醒以正向視角辨識霸凌,並與老闆共同營造健康工作環境。

文章目錄
職場本應是展現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卻常成為恐懼與壓力的來源。職場霸凌雖隱晦,卻無處不在,侵蝕全球勞工的身心健康與職涯。
本文將探討台灣與其他國家職場霸凌的嚴重程度,分析常見情況、員工自保方法,以及辨識合理與不合理要求,並引導讀者理解職場互動,共同打造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台灣與國際職場霸凌現況比較:我們身處何方?
職場霸凌並非單一國家獨有的問題,它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然而,不同文化背景、法規制度以及社會規範,確實會影響其表現形式與嚴重程度。
國際現況:歐美日韓的職場霸凌面貌
- 歐洲國家:許多歐洲國家,特別是北歐,對職場霸凌有較為完善的立法和政策。例如,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將職場霸凌納入法律規範的國家之一。他們的職場安全與健康法規通常會明確定義霸凌行為,並提供受害者申訴管道與保護措施。然而,即使有完善的法規,心理霸凌(如排擠、孤立)仍然是難以根除的問題。
- 美國:美國雖然沒有專門的聯邦反職場霸凌法,但許多州和城市會透過反歧視法規來處理涉及種族、性別、宗教等因素的霸凌。然而,對於不涉及受保護類別的「純粹」霸凌行為,受害者往往難以尋求法律協助,主要仰賴公司內部的政策和程序。這導致職場霸凌的定義較為模糊,處理機制也相對細碎,難以整合。
- 日本:日本的職場霸凌,通常被稱為「パワハラ (power harassment)」,即權勢霸凌。其嚴重性在全球範圍內都備受關注。階級制度森嚴、重視和諧壓力的文化,使得下屬即使遭受不公,也常選擇忍耐。長時間工作、精神壓力大,以及對「集體」的過度強調,都可能助長霸凌行為的發生,特別是精神上的壓迫、言語羞辱和過度工作要求。日本政府近年來也加強了對職場霸凌的法律規範和預防措施。
- 韓國:韓國的職場文化與日本有相似之處,職場霸凌問題同樣嚴峻,被稱為「甲質 (gapjil)」。其特點是利用職位或權力優勢對下屬進行不當行為,包括言語暴力、精神壓迫、不合理要求,甚至肢體暴力。近年來,韓國社會對此問題的關注度大幅提升,相關法律法規也逐步完善,但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仍是挑戰。
台灣的職場霸凌現象
相較於歐美日韓,台灣社會對於「職場霸凌」的認識與法制化程度仍有進步空間。
- 定義與認知: 台灣目前並無獨立的職場霸凌專法,相關規範多散見於《職業安全衛生法》、《性別平等工作法》以及民法、刑法等。這導致一般民眾對職場霸凌的定義相對模糊,往往難以區分「嚴格要求」與「霸凌」的界線。許多受害者在初期甚至不自覺自己正遭受霸凌。
- 類型: 根據台灣勞動部的相關調查與研究,台灣職場霸凌的常見類型包括:
◇言語霸凌: 嘲諷、辱罵、人身攻擊、公開羞辱、散播謠言。
◇精神霸凌: 排擠、孤立、忽視、惡意批評、過度挑剔、不斷施壓、要求做不屬於職務範圍內的工作、不給予工作(形同變相逼退)。
◇肢體霸凌: 推擠、拉扯、限制行動(相對少見)。
◇性騷擾/性霸凌: 涉及性別或性向的言語、肢體或視覺騷擾(有獨立的法規規範)。
◇網路霸凌: 利用社群媒體、通訊軟體進行攻擊、散播不實資訊。 - 隱忍文化: 台灣社會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一時風平浪靜」的傳統觀念,使得受害者往往選擇隱忍,不願聲張。對公司報復、影響升遷,甚至找不到下一份工作的擔憂,都加劇了這種隱忍。
- 中小企業的挑戰: 台灣中小企業眾多,許多企業缺乏完善的人資制度和內部申訴管道,使得職場霸凌問題更難被揭露和處理。
- 法律與申訴: 目前台灣受害者若要尋求法律協助,可能需要依賴《職業安全衛生法》中的職場不法侵害預防(要求雇主建立預防機制)、《性別平等工作法》(限於性別歧視)、勞動基準法(資遣或解雇問題),或直接以民法侵權行為、刑法公然侮辱/誹謗等罪名提告,但舉證困難。
總體而言,台灣在職場霸凌的法律體系、公眾認知與企業落實方面,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相較於法規完善、重視心理健康的歐美國家,以及雖然問題嚴重但已開始強力推動相關修法的日韓,台灣的職場霸凌問題在被看見、被定義、被有效處理的層面上,顯得更為隱晦與挑戰。
最常見的職場霸凌情況有哪些?
職場霸凌的樣態多元,且往往是長期、累積性的行為,而非單一事件。以下列舉幾種最常見的霸凌情況:
- 言語暴力與辱罵: 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辨識的霸凌形式。包括公開或私下對員工進行嘲諷、辱罵、人身攻擊、貶低其能力、說髒話、散播不實謠言等。
- 排擠與孤立: 霸凌者會刻意將受害者排除在團體活動之外,不讓其參與會議或重要討論,不分享工作資訊,甚至煽動其他同事孤立受害者,讓其感到被排斥、被忽視。
- 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或刁難:
◇分配過量或過少的工作: 刻意給予難以完成的超量工作,或完全不分配工作,讓受害者無所事事,感到自身價值被否定。
◇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 明知不可能達成,卻仍設定極高目標,並在未達成時進行懲罰或羞辱。
◇刻意刁難: 無端挑剔、雞蛋裡挑骨頭,對受害者的工作成果給予不公平的負面評價。
◇搶奪工作成果: 將受害者辛苦完成的工作據為己有,或在公眾場合貶低其貢獻。 - 侵犯個人隱私與尊嚴: 窺探私人生活、散播個人隱密資訊、開帶有性意味的玩笑、進行不必要的身體接觸等。
- 職務霸凌與權力濫用: 上司利用職權,對下屬進行非工作相關的命令、要求其做私人事務、威脅利誘、阻礙升遷機會、不給予培訓機會等。
- 精神控制與打壓: 持續性地批評、質疑受害者的能力和判斷,使其自我懷疑、信心崩潰。
員工應如何自保?
面對職場霸凌,員工的自保能力至關重要。以下提供幾點實用的建議:
1. 紀錄與證據蒐集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詳細記錄每次霸凌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內容、過程以及造成的影響。若有以下證據更好:
- 文字訊息: 電子郵件、通訊軟體對話紀錄(Line、WhatsApp等)。
- 錄音: 在不違法的前提下,可錄下對話內容(台灣在公共場合或對話雙方之一的情況下,通常不違法。但務必查閱當地法律規定)。
- 照片/影片: 如有肢體衝突或特定情境。
- 證人: 詢問其他同事是否願意作證。
- 醫療證明: 若身心健康受影響,應就醫並取得診斷證明。
- 工作文件: 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或工作成果被竊取等,可保留相關文件作為證據。
2. 冷靜應對,不被激怒
霸凌者往往希望看到受害者失控的反應。保持冷靜,不與其正面衝突,避免讓情緒主導,這不僅有助於保護自己,也更能理性思考應對策略。若當下無法處理,可先離開現場。
3. 表達界線,明確拒絕
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或侵犯行為,應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和界線。例如:「這個要求與我的職務內容不符」、「請你不要再說這樣的話」、「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語氣堅定,但避免攻擊性。
4. 尋求內部申訴管道
若公司設有申訴專線、人資部門或工會,應優先尋求內部協助。提供詳細的證據,並要求公司依循內部程序調查處理。許多公司為了自身聲譽和避免法律風險,也會積極處理。
5. 尋求外部協助
若內部申訴無效或公司沒有處理機制,可考慮尋求外部資源:
- 勞動主管機關: 向當地勞動局或勞動檢查處申訴,尋求勞資爭議調解或勞動檢查。
- 法律諮詢: 尋求律師意見,了解是否有提告的可能性(民事侵權或刑事提告)。
- 民間團體: 許多關注勞工權益的民間團體會提供相關諮詢和協助。
6. 保護自身安全
如果霸凌行為涉及肢體暴力或威脅,務必將自身安全擺在第一位,必要時報警處理。
7. 考慮轉職
若霸凌問題嚴重且長期無法解決,為了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考慮轉職或許是最終的選擇。在求職過程中,可從側面了解新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員工關係。
工作上如何區分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
這是職場中最常遇到的困惑之一,也是區分「嚴格要求」與「職場霸凌」的關鍵。
合理要求:
- 與職務相關: 要求執行的是明確屬於你職責範圍內的工作。
- 有明確目標和時程: 任務有清晰的目標、截止日期和衡量標準。
- 提供必要資源與支持: 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工具、資訊、培訓或人力協助。
- 基於公平原則: 對所有同等職位或表現的員工一視同仁,沒有針對性。
- *提供建設性回饋: 即使是批評,也是為了幫助你進步,而非單純的指責或羞辱。
- 尊重個人時間與界線: 雖有緊急情況,但整體而言不會長期嚴重侵犯下班時間或私人生活。
不合理要求:
- 與職務無關: 要求你做完全不屬於你職責範圍內的私人事務,例如幫忙處理私事、接送小孩等。
- 超出能力範圍,且不提供支持: 要求你完成超出專業能力範圍的任務,卻不給予任何培訓、資源或協助,明顯是為了刁難。
- 刻意為難或羞辱: 明知不可能完成,卻仍強制要求,並以此為藉口進行公開批評或羞辱。
- 侵犯個人隱私或尊嚴: 要求你透露私人資訊、談論性相關話題,或進行任何讓你感到不舒服的言行。
- 差別待遇: 相同情況下,只針對你提出嚴苛要求,對他人卻寬鬆對待。
- 違反法律或道德: 要求你從事任何違法、違規或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
不合理要求和職場霸凌又如何區分?
不合理要求可能是職場霸凌的一種表現,但並非所有不合理要求都是職場霸凌。關鍵在於意圖、頻率、嚴重性以及造成的影響。
不合理要求:
- 單次或偶發性: 可能只是主管一時的疏忽、判斷錯誤,或對你能力的高估,屬於偶發事件。
- 缺乏惡意: 即使要求不合理,但主管可能沒有惡意,只是溝通不良或管理方式有待改進。
- 可溝通與改善: 透過溝通,通常可以解釋清楚並找到解決方案。
職場霸凌:
- 長期性、重複性: 霸凌行為是持續性、有規律地發生,而非單一事件。
- 具備惡意與敵意: 霸凌者有意圖地想傷害、貶低、孤立或控制受害者,目的是為了讓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辱或被迫離職。
- 造成負面影響: 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工作表現、職業生涯造成實質的負面影響,如焦慮、失眠、憂鬱、工作效率下降、被迫離職等。
- 權力不對等: 霸凌往往發生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例如上司對下屬、資深員工對新進員工。
- 無法透過一般溝通解決: 由於涉及惡意,單純的溝通往往無法解決問題,甚至可能讓霸凌者變本加厲。
簡而言之: 一次不合理的要求,可能是溝通問題或誤會;長期、重複且帶有惡意的不合理要求,並讓你感到被針對、被排擠或身心受創,那很可能就是職場霸凌。
哪種人比較不容易被職場霸凌?
雖然職場霸凌的發生是霸凌者的問題,但某些特質和行為模式,確實可能降低一個人成為霸凌目標的可能性:
- 具備專業能力與高取代性低: 在特定領域擁有專業技能,工作表現出色,或掌握核心技術的員工,其專業價值讓霸凌者投鼠忌器,因為霸凌他們可能會對團隊或公司造成損失。
- 自信且能明確表達界線: 清楚知道自己的權利和界線,並能溫和但堅定地表達不滿或拒絕不合理要求的人,較不容易被視為「好欺負」的對象。
- 擁有良好人際關係與支持網絡: 在職場中有良好的人緣,與同事、主管建立信任關係,或有堅實的後援團體(如公司內外的朋友、家人),能有效抵禦霸凌。霸凌者通常傾向於攻擊孤立無援的個體。
- 心理素質強大,情緒穩定: 面對壓力或不公時,能保持情緒穩定,不輕易被激怒或顯露脆弱,讓霸凌者感到無趣或難以得逞。
- 熟悉公司規章與自身權益: 了解公司的申訴流程和相關法律法規,讓霸凌者有所忌憚,不敢輕舉妄動。
- 正直且敢於發聲: 有勇氣對不公平的行為提出質疑,或為他人發聲的人,可能會讓霸凌者意識到其行為可能被揭露。
結論:辨識真正的霸凌,共創正能量職場
職場霸凌確實是個嚴肅的問題,它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構成威脅。然而,我們也必須強調,並非所有嚴格要求或批評都是職場霸凌。
老闆或主管作為企業掌舵者,肩負經營績效、團隊與員工發展的責任。在變動的商業環境中,他們可能對員工提出高標準要求、進行績效考核,甚至直接批評。只要行為出於工作目的、符合職務範疇,旨在提升團隊或員工表現,而非惡意貶低,就屬正常管理。我們應辨識這類「求好心切」的老闆,而非霸凌者。
沒有老闆,就沒有工作機會。企業發展依賴員工努力與老闆決策。正向職場建立在尊重、信任與理解上。員工應分辨合理與不合理要求,勇敢對霸凌說不,並善用溝通技巧,共同打造健康、高效、有正能量的工作環境。
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面對職場中的挑戰,用智慧辨識是非,用勇氣捍衛權益,並與那些真正為公司和員工努力付出的老闆們,攜手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經 超人行銷董正隆 授權
文章來源:老闆不是壞人!但職場霸凌怎麼分?從全球看台灣,告別被欺負的職場人生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