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案工作者年度規劃指南:從理想生活到具體行動的完整做法
以自僱者角度提醒,也該為「自己這家公司」擬定一份年度計畫。從 Top-down 設定理想收入與生活目標、Bottom-up 盤點現實收入結構,再透過 Gap Plan 制定具體策略與行動方案。最後,更

文章目錄
十月底了,很多公司開始要做明年的年度計畫。身為自僱工作者,我想,也應該來幫自己做個 annual plan。畢竟,上班的時候我們總是盡心盡力地幫公司做策略與計畫,那現在營運的這家「我自己股份有限公司」,重要性可是大大超過之前的公司,怎麼能省略做計畫的環節呢?
年度計畫的目的:讓未來有方向
很多人聽到「年度計畫」就打心底排斥,覺得那是大公司才有的官僚型式;以前公司同事們也有很多持負面態度,只覺得勞民傷財(這時間不如放我去跑客戶!)。
但我是個熱愛做計畫的人哈哈哈,其實啊,年度計畫的意義不是多一件事、不是型式,而是讓未來有明確的方向可走!
身為自僱者/接案工作者,我們同時是策略長、業務長、執行長與財務長。做年度計畫的意義,是幫我們找到清楚的座標(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往哪去)。否則,我們很容易一年又一年地忙忙忙,但不知道在忙什麼,年底感嘆一年又過去,但還真一時想不出我做了什麼很棒的事。
Top-down:從理想出發的美好想像
在公司裡,做年度計畫的第一件事,就是 Top-down,白話文就是「老闆喊出來的明年業績目標」。
套到個人,就是要自己先想想明年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賺多少錢?
我會從三個層次去想:
基礎保本:生活固定開銷(食衣住行、家庭支出、保險等)
來點升級:想嘗試的新體驗(旅行、換新手機、運動課程、醫美療程--這是夢幻項目啊)
為了理想:想為未來累積的東西(儲蓄、投資、創業基金等)
將這三層盤出來的數字加總,就是 Top-down 目標,就是我明年應該要賺多少錢。
Bottom-up:從現實出發的盤點
接著是 Bottom-up。在公司,通常就是讓各團隊、各人先用一些方法預估明年自己能賺多少錢。自僱工作者的話,就得列出收入假設和預估。例如:
拆解成月或季目標:若目標/需求年收入是120萬,每月需要賺到10萬。
盤點現有收入結構:有哪些種類的收入?有固定客戶嗎?案源穩定嗎?
推估案源:現有客戶明年能貢獻多少?會續約嗎?新客戶需補上多少?
設定行動:每季要開發幾個新客戶?每週要與幾位潛在合作對象接觸?
然後最重要的來了,當你把 Top-down 和 Bottom-up 算了算,就會出現中間的差距(能賺的大概都沒有想花的錢多啊),這就是 gap。這個 gap,就是明年的挑戰任務!
Gap Plan:補足差距的策略和計畫
Gap plan 是公司做年度計畫的重點,個人的計畫也是一樣。
我從20年前開始做行銷企劃開始,「以終為始」、「目標-策略-行動」的計畫框架,大概已經內化成為我很自然的思考和反應。所以,現在我們有目標了,那策略和行動呢?
策略:我是否該開發新服務?調整定價?或轉換市場定位?
行動:我每月/每週實際要做哪些事?發幾篇內容?見幾個人?
重點是要具體,SMART、OKR、OGSM等等架構都可以拿來用。這樣的想法,才會讓「年度計畫」變成可執行的路線圖。
最後,我真的需要這麼多錢嗎?
做完 Top-down、Bottom-up 和 Gap plans 後,最後一題,是很關鍵、也是第二人生的我最需要面對的誠實問題:
「我真的需要這麼多錢嗎?」
「我可以不要這麼累嗎?」
「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企業大概不會問這,但個人的計畫,很值得思考這題!
這些反思能帶來新的發現,例如是不是有些慾望其實可有可無(一定要去看極光嗎?不去會怎樣?看北海道的雪夠滿足了嗎?!),有些支出只是習慣(改變一些吃喝玩樂的方式,可能也不難?!)。真正的年度計畫,除了幫我們賺到錢,更應該幫我們看清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所以,自僱工作者、接案者、初創業者們,大家都來做年度計畫吧,很有趣的!
本經 凱薩琳 授權
文章來源:自僱工作者的年度計畫指南:從夢想數字到行動清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