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向上指導成顯學?到底菜鳥教主管有什麼好處?
一般公司通常都是老鳥帶新人,過去業界所推崇的都是導師制,不過因應大離職潮,向上指導卻在2022 年末竟然成為了外商人資制度的新趨勢,多家知名外商指出向上指導,既能留才又能培養未來的主管,實在顛覆本土公
文章目錄
一、向上指導的推行現況及成效
2022 年末商周發起了一篇關於向上指導的文章,指出因應疫情跟大離職潮後,留才最新的方法是向上指導(Reverse Mentoring),顛覆過往行之有年的導師制(Buddy or Mentor)。
不過反觀在外國行之有年的向上指導計畫,在台灣職場並不常見且不普及,追朔到1990 年代,GE 前執行長Jack Welch就率先開創了「向上指導」先鋒, 後續知名外商 P&G、Deloitte 、PwC、Unilever、Heineken、 Cisco, Dell, HP都陸續跟進且推行有成,甚至發現推行後,能有效減少年齡代溝、增加多元性、激發員工創新能力、讓高層主管學會網路世代新觀念。
目前 togetherplatform 網站指出施行有成的公司如下:
公司 | 執行成效 |
Heineken | 86% 的高階主管兼受訓者表示他們希望與基層員工建立關係以獲取新技能。 |
Caterpillar | Caterpillar再推行成功後,建立一個簡稱ERG 的向上指導計劃。大型動力系統部副總裁 Tana Utley 進一步表示,千禧世代對工作有著不同的看法,高階主管必須理解這種立場。 |
General Electric | Jack Welch被視為向上指導的始祖,迄今,全球管理合夥人Andrew Ballheimer 也非常享受這個過程,甚至金融時報有一篇文章,也證明了向上指導的積極影響。 |
Unilever and P&G | 通過向上指導,員工 Daisy Gray 指出可以跟同仁討論更多文化差異和包容性的問題。 |
PwC | 從2014 年開始推行向上指導計畫,目前已經有122 名千禧世代指導 200 名合夥人及高階主管。 |
Deloitte | 跟進PwC ,Deloitte 從2014 年推行,目的是支持女性、少數族群、LGBTQ員工在公司增加影響力 |
上述推動有成的公司,橫跨FMCG、顧問公司、科技業都有成功案例,但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中小企業還是以One-on-one mentoring、Peer mentoring 為主,以台灣目前的職場環境,未來又會以Y世代 跟 Z 世代為主,基於台灣居高不下的離職率,安靜離職成為當代青年的主流想法,未來企業若能推行向上指導,成為一個新的留才方案,更有機會留住年輕人才。
二、向上指導四步驟
外商公司的成功案例證實反向指導是一種有效的制度,在互信的基礎上消除偏見、鼓勵年輕員工分享知識、發表意見、甚至有助於團隊公開討論想法和問題。
採用向上指導可以滿足這個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讓資深員工保持競爭力、持續學習新的觀念,同時中高階主管也可以從中了解年輕員工想法,在互動的過程中放下身段。
公司在推行上有以下四個步驟:
1.設定目標和準則:
先釐清為何要執行向上指導的計畫,是想促進公司多元發展? 留住Z 世代員工? 還是希望中高階主管能跟年輕人學習數位技能?
2.建立配對:
建立申請和媒合的制度、招募合適的Mentor 和Mentee 。可以透過問卷有效了解媒合雙方的興趣、目標、專長。
3.擬定計畫細節:
為了確保後續計畫能持續地推行,要找出適合彼此的溝通方式,像是年輕員工傾向傳訊息或線上會議討論,資深的傾向實體會議,可居中協調出彼此能接受的方式。
4.追蹤進度與評估:
根據目標評估成效,和收到的回饋持續改善,如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可以找出計畫中的困難與挑戰。
正統的向上指導如上方SOP,有正規的做法,四大事務所EY 更有一套媒合的平台,會根據主管個人的職涯目標及興趣在系統內回答問題,篩選出適合的年輕導師,公司也會鼓勵高層主動建立關係,讓向上指導的風氣更為普及。
從中能推行的關鍵在於一定要招募到對的Mentor 跟Mentee,資深的Mentee 必須知道自己想從年輕員工Mentor上,學到什麼樣的技能,如果媒合錯誤,成效就會不好。
哈佛商業評論相關文章更進一步指出,媒合可以盡量鼓勵多元性,透過配對兩個不同地區、部門、人格特質的同仁,效果會更好,例如: 將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配對,會比兩個內向的人配對更好,高階主管也可以比年輕同仁在媒合上更具選擇性。
三、本土企業執行上的困難與挑戰
向上指導成功的關鍵在於企業文化、公司中高階的心態必須開放,能聽進去基層員工的心聲,讓年輕員工提出意見時,更有安全感,也不會害怕說了真心話,是不是最後會被穿小鞋,不過身為勞方代表又當過人資的主編,有感多數的高層很多時候的也不過只是假開明。
倘若人資提出這樣的留才政策,公司的高層必須當人資的後盾全力支持,以開放胸襟,去聆聽年輕員工的意見。以往許多人資制度,在外商、國外可行,在傳統台商卻因為風俗名情、管理風格、企業文化不同,完全無法複製國外成功的經驗。
這讓主編想到一家企業文化良好的德商公司,本身就有互相幫忙的文化,總經理也願意跟基層員工餐敘、甚至員工跟主管對於決策有歧見,也可以公開解釋,但是這樣的公司,在台灣也只是少數而已。
回想起主編也待過為數不少企業文化偏官僚,主管偏軍事化管理的公司,表面上說給年輕人機會、鼓勵員工建言,講難聽一點最後不過流於形式。下屬常常提案完,或是說出真實的想法,根本不被支持,或是任何的創意卻莫名的胎死腹中,主管說到底並不想聽員工的真心話,他們想要從員工身上聽到老闆內心想要的答案,只是從下屬身上尋求認同,希望你隨波逐流而已。
員工建言的目的明明是希望公司可以正視潛在問題,想對事不對人,結果許多同仁換來的不是主管真心的讚賞,或是給你內部創業的舞台,而是被告知你不要在錯的地方做對的事情,當打壓成為一種常態,就別說向上指導可以成功了,公司只會變成一言堂。
過去主編10 年的職涯經驗中,跟過少數勉勵同仁內部創業、多元發展的主管,也跟過為數不少的強勢主管,曾經某一任主管跟我說,站在你的位階跟高度,你隨波逐流就好,她會時常問我很多事情的想法,問完最終不被採納,後來我就選擇沉默了,當時還很年輕氣盛,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沒多久我就辭職了。
這些過去不好的經驗,我相信勞方都會有共感,多數的台灣主管不是自尊心太強,不然就是企業文化就是有毒,本身就沒有留住人才的土壤,留才平時就沒有好的文化跟制度,從中失去很多創新的機會,不但容易被對手超越,無形中活在象牙塔中而不自知,人才會良禽擇木而棲。
四、向上指導成功的關鍵: 跟傳統的導師制同步進行
如果主管的帶人風格跟營造的部門氛圍,比較能獲得當代青年的認同,透過向上指導計畫,能夠給年輕同仁發揮的空間,像是擔任內部講師、定期的開會分享自身專業、經驗,這樣的制度更能打造知識分享的文化。
嬰兒潮、 x世代的主管必須認清時代在變,不論員工再年輕,他依舊在某個領域可能比自己專精,公司之所以招募年輕員工,不是為了省錢,是要借重他們的專業、活力、創意、新思維,協助公司在決策上截長補短。
如果資深的Mentee 跟年輕員工Mentor,雙方能秉持開放的態度,互相學習、分享經驗談,當代青年能有成就感,當然會願意認同公司,離職率自然會降低、甚至還願意介紹朋友加入公司,這樣的氛圍下,向上指導就相對容易成功。
迄今部門內的同仁,從X、Y、Z 世代都有,資深主管會帶領同仁開讀書會分析競品文章的優缺點,也會內部開課教部門同仁寫作技巧,當然無可否認資深的主管在帶人或經驗上會比較全面,但是時代在變,年輕同仁對於新型平台的操作,像是IG 、領英、抖音就更擅長,這些數位技能就比較適合採用向上指導,協助資深員工跟上時代,若能將向上指導跟傳統的導師制同步進行,互補還更能發揮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