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loanding...

首頁>升薪兵法>不想上班怎麼辦?教你舒緩工作倦怠的3個心法與小技巧

不想上班怎麼辦?教你舒緩工作倦怠的3個心法與小技巧

文章探討「工作倦怠」,指出其三大特徵為情緒耗竭、工作疏離與成就感下降,提醒這是身心的求救訊號,而非不夠努力。作者提出三個心法:明白自己為什麼而工作、別讓工作定義你,以及倦怠可能源於不適配而非能力不足。

不想上班怎麼辦?教你舒緩工作倦怠的3個心法與小技巧
share

book 文章目錄

arrow_uparrow_up
share

尤其在疫情後經濟不穩、企業縮編加班變常態,許多人正默默承受一種難以言說的疲憊感。

這種狀況,很可能就是所謂的「工作倦怠」(Burnout)。

心理學家瑪斯拉奇(Maslach)在研究中指出,工作倦怠有三大特徵:

  • 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 工作疏離(Depersonalization)
  • 成就感下降(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這不只是「不想做事」這麼簡單,而是身心發出的求救訊號。

如果你有類似感受,不代表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已經付出太多、撐太久。

所以本次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幫助你了解減緩工作倦怠的心法和做法,希望能幫助到已經對工作很疲憊的你。

先自我檢測一下:你的倦怠指數有多高?

再開始閱讀下文時,你可以考慮先花幾分鐘做做這個簡單的線上問卷:「台灣工作者疲勞量表」。

這個是由衛福部開發的量表,可以幫助你更客觀地評估自己目前的壓力與疲憊程度。

如果分數顯示你正處於中高風險區,不要慌張,這代表你值得給自己一些調整與照顧,而不需要責怪自己。

從「燃燒自己」到「善待自己」:調整工作倦怠的3個心法:

心理學上有個重要觀念叫做「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意思是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來降低情緒壓力、增加心理韌性。

以下三個心法,就是運用這個原則來舒緩工作倦怠的實用方法:

你不需要熱愛工作,只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工作

很多人以為:「如果我不熱愛這份工作,那我就是失敗的。」但事實上,大多數工作都會有讓人疲憊的時候。

研究指出,當我們把工作視為「交換資源」的方式(如養家、儲蓄、實現小目標),而不是「自我實現的全部」,反而會減少內在的失落感。

換句話說,我們不用勉強自己去「愛工作」,而是練習理解:「這份工作為什麼值得我撐下去?」也許是為了經濟安全、照顧家庭,或累積經驗朝夢想邁進。

當動機更清楚,壓力也比較容易承受。

讓工作只是工作,不要讓工作定義你

社會常告訴我們:「工作要有熱情,要有意義。」但當你正處在倦怠期,這樣的期待反而會變成壓力來源。

就像跑了一整天的馬拉松還要求自己笑著拍照,真的太勉強了。

心理學家提到,角色過度融合(role engulfment)會使人失去彈性與界線。

你不是你的工作表現,你只是正在經歷疲憊的你。

這時候,允許自己說:「我現在只是盡力做完份內的事,不需要表現得多棒。」會讓內心輕鬆許多。

或許是這份工作不適合你,不代表你不夠好

很多人會把工作倦怠誤認為是「我能力不夠、意志力不夠強」,但其實很可能只是「這份工作和我的特質不太合」。

心理學中的「人格—職業適配理論」(Person–Environment Fit)強調,一個人在工作中是否感到滿足、有效能,與其說是靠意志力,不如說是看他的人格特質與職場環境是否匹配。

例如,如果你喜歡與人互動,但工作卻整天對著報表;或你內向怕生,卻每天得面對大量陌生客戶,那麼壓力當然會逐漸堆積。

這時,不妨把倦怠感當作一種訊號,提醒你可以重新檢視目前的工作是否符合你的個性與人生規劃。

降低倦怠的3個具體技巧:從生活的小地方調整起

除了調整觀念,我也想提供三個具體實踐的小方法,讓你從日常開始幫助自己一點一滴地「復原」。

上班第一件事:做一件讓你舒服的小事

心理學研究顯示,建立「正向開場儀式」能降低壓力激素,改善專注力與情緒狀態。

比方說,你可以安排到公司後先泡一杯自己喜歡的咖啡、點個香氛、聽一首喜歡的歌,讓身體進入一個「過渡模式」,再慢慢啟動工作狀態。

這不只是儀式感,而是一種讓大腦「先暖機、再出發」的溫柔提醒。

採用逆時間管理:先做不緊急不重要的小事,幫自己「熱身」

當人處在倦怠狀態,往往會有行動癱瘓(behavioral paralysis),這時候立刻要求自己處理重要任務,只會讓壓力爆棚、拖延更嚴重。

心理師建議可以先做一兩件「簡單、可以完成」的任務,幫助自己重拾掌控感。

像是整理桌面、回一封簡單的信,讓大腦感受到「我做得到」,再慢慢推進比較大的任務。

為了下班而上班:好好安排下班後的快樂時光

我們的大腦需要「預期的快樂」來維持動力。這是心理學上的「強化機制」,就像運動後好好吃一頓會讓你願意撐完

這段訓練。

你可以提前安排下班後做一些讓自己期待的事:追一集劇、約朋友吃晚餐、運動、按摩、甚至只是買個甜點犒賞自己。

這些「小小快樂」會讓你在上班時少一點厭世感,多一點盼望。

結語:人不是機器,累了不是失敗,是需要照顧

你有過「早上鬧鐘響,卻只想躲回被窩」的時候嗎?

你不是孤單的,也不是失敗的。只是,你累了,需要一點點調整與支持。

倦怠並不等於你不努力,它可能只是你撐太久、太辛苦的證明。學著從「逼自己」轉向「理解自己」,你會慢慢找回一點點餘裕。

如果你想更深入探索工作與人生的連結,或發現情緒卡關無法自己突破,也歡迎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一起讓「上班」從一件苦差事,變成能被承擔的日常。

本文經 回甘心理諮商所-胡智淵心理師 授權
文章來源:不想上班怎麼辦?教你舒緩工作倦怠的3個心法與小技巧

|九大職能星|快速評估你的職場優勢與適配度!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上一篇: 入職新人最常犯的5大錯誤,你中了嗎?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author

作者簡介

我是胡智淵 / 愛是一切的答案

人生好難!但如果有個人陪伴和一起找答案,總有一天會苦盡甘來! 曾經我也失落、迷惘和遺憾,感謝當時愛我幫助我的人們,讓我現在過得很開心! 帶著這份感激,我成了一位助人工作者,希望也能陪你找到生命的出路,看著你幸福!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