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夠一成不變的日子?帶著「問題」重拾生活熱情
覺得日子就是上班、下班,貧瘠又乏味,沒什麼值得分享的嗎?臨床心理醫師認為,其實生活並非那麼一成不變,我們缺少的,只是讓萎靡心靈再次甦醒的動力,而這個動力,可以從「帶著問題生活」開始!
文章目錄
從無言到有言的基本起步,是先回過頭來安頓好自己的狀態。在心理諮商剛開始時,我常問個案:「今天你想和我分享些什麼?」通常在諮商初期,個案多半會帶著想討論的具體議題前來,像是工作壓力、婚姻、人際困擾等等。在聊這些議題時,個案多半能侃侃而談。
心靈萎靡,總覺得生活乏味
不過,隨著諮商進展,我們多少會將關注的視角,從初診時帶來的特定議題,稍微擴大到個案生活的其他面向。
我還是一再地問:「今天你想和我分享些什麼?」時常會有不少個案會卡住地說:「我現在好像沒有什麼想法⋯⋯」、「我覺得我的生活好像沒什麼改變⋯⋯」、「我不知道誒,好像沒發生什麼事情⋯⋯」這時,我會鼓勵個案把「今天你想和我分享些什麼?」這個問題帶回家,並且時不時就把這個問題回想起來,帶著這個提問去觀察自己、去過日子。
很多時候,生活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一成不變或貧瘠、缺乏變化。只是我們沒有力氣、沒有動力去看見生活當中各種變動的元素;特別是在我們感到萎靡的時候,我們真的很容易覺得「沒有啊,一切都一樣」。
帶著問題意識創造生活體驗
如果你的無言、不知道要說什麼是來自於這種狀態的話,那麼帶著特定的「問題意識」去過生活、去刻意切換你「看待」生活的視角,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稱這個練習為「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上身法」。這概念出自於他講過的一句話:「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大陸,而是以新的眼光去看事物。」思考一下,普魯斯特要怎麼樣過日子,才能有素材、有靈感,能寫出四千多頁、兩百多萬字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本巨著?
除了轉換生活視角,蒐集可以讓自己從「無言」到「有言」的素材之外,同一時間,我們也可以增加生活的豐富性,刻意在生活中創造、體驗一些過去沒有經驗過的素材。
所以,在合法範圍之內,做些你想都沒想過要做的事吧!在羅比.羅格( Robie Rogge )與戴安.史密斯( Dian Smith )合著的《每天做一件你害怕不敢做的事》提供了不少靈感。例如:咬一口不敢吃的食物、大聲唱歌、向別人求援、承認自己的錯誤,到提企劃案、接受讚美、參加比賽、狠狠的摔一跤再從原地爬起來⋯⋯需要靈感的讀者們,不妨翻閱參考。
練習與自己對話
蘋果手機的 iOS 系統在某次升級之後,幫我的手機安裝了一個應用程式,叫做「日誌」( Journal )。在你打開日誌 APP 之後,系統會依據它從你的手機使用習慣中搜集到關於你今天的生活狀態,提供一些回顧資料給你。好比,你今天去過哪邊、走了幾步路、拍了什麼照片等等。同時,日誌會隨機提供你 3 個問題,鼓勵你用來整理今天的自己。
在我書寫的當下,打開此 APP 時,它提出的 3 個問題是:
「回顧最近的時刻,選擇本週帶給你喜悅的事物來加以描述。」
「寫下一次有人為你手作禮物的時刻。有的話請包含該禮物的照片。」
「有什麼事讓你輾轉難眠?有智慧的朋友會如何解決這個煩惱?」
以心理師的角度來看,這些題目其實都頗具巧思,很適合用來從「無言」到「有言」之中,我們練習「發言」的題目。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就是剛剛提到的「問題意識」。
我真的太喜歡這個功能了,忍不住手癢又按下了上頭「隨機」的按鈕,系統又給了我 3 個很棒的題目:
「你可以對自己說出最大的讚美是什麼?」
「你覺得獨立工作比較能激發創造力?還是團隊合作?你為什麼這麼認為?」
「你家中最有智慧的人是誰?最近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好的提問,就像是給了我們這一天不同的「方向」。在變得有言的路上,帶著這些觀點與視角過生活,練習展開內心的自我對話,不用擔心字數、篇幅,不論是腦中思考、寫下來、錄音起來,或者真的找個朋友一起聊聊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能慢慢找回「有言」能力的好途徑。
本文摘錄自:《萎靡解答之書》,作者:蘇益賢,大塊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