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原則 vs. 婚姻關係,該如何清楚切換?
如果你在職場上很成功,你的婚姻也可以一樣成功嗎?或許這兩件事無法相提並論,如果把職場上的目標管理習慣套用在婚姻關係上,可能註定要失敗。如何不讓工作中的比較、競爭心態,影響到家庭和諧,你該如何切換?
文章目錄
我先生和我的個性很像,我們都來自溫暖的軍公教家庭,都很外向樂觀。雖然我們在職場都很忙碌,各有一片天,但結婚後,我們不想只各過各的生活。我們一起參加教會夫妻小組、一起參加企業人士的社團,盡量加入彼此的朋友圈,因此我們一直有共同的話題。
我以前沒那麼喜歡打高爾夫球,但他喜歡,我就願意陪他一起打,不怕太陽曬。我習慣每個星期天中午回爸媽家吃飯,他也樂意陪伴。
雖然我們都離過婚,我跟他說,「這次,我絕不離婚。」我們都想建立一個美滿的婚姻,全心投入都不容易做到,如果任何一方以為婚姻可以「合則來,不合則去」,可想而知,成功的機率會有多低。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拿掉這個選項,下定決心讓婚姻長久。
婚姻須建立關係安全感
許多現代的夫妻,為了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不得已選擇分居兩地,時間久了,夫妻關係也淡了。我和我老公說好,我們不要分開。像我經營亞太市場十年,大可搬到新加坡住,但我一直選擇留在台灣。我先生也曾有去香港工作的機會,但我們都決定放棄,就為了夫妻不分隔兩地。這些也許犧牲了職場的機會,卻讓我們有了完整的家。
我先生對孩子說過,我先愛你們媽媽,再愛你們。不開玩笑,他真的把我放在關係的第一位。我相信他這麼做,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值得」如此,而是他的「選擇」。這個選擇,建立了婚姻裡的安全感。
其實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夫妻關係。工作是很清楚的目標導向,以成果為優先,可是婚姻或家庭不是這樣。它唯一的價值就是關係,是以愛為出發點的關係。
職場訓練我們、給我們價值觀,但不能直接移植到家庭用。工作是條件式的關係,如果你做得好,我就給你獎勵;做得更好,我就給你更多。如果用這種角度來看婚姻,心中第一個冒出的問題就會是: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你付出這麼少?你要上班,我也要上班,為什麼回家以後還都是我的事?
勿把職場管理方式帶入婚姻
所有人際關係的殺手,就是比較。一旦所有問題都拿出來比較,就會覺得不公平。出現怨懟後,就很難包容欣賞,也愛不出來了。另外,我們也會不小心把職場裡習慣的工作方式帶回家裡,不知不覺地把夫妻、兒女也放進目標管理。
在腦海裡,把一個期待的美滿家庭圖像當成目標,用來檢視另一半和孩子的表現,期望家人和自己應該是如何。目標管理,不僅沒有用,還會是焦慮衝突的來源。
剛進入婚姻生活時,我曾經也掉進這樣的魔咒裡。即便回到家的時間已經很晚了,每天只有幾小時和家人相處,還是會習慣性地要去「解決問題」。一進入家門,還背著工作壓力,上班習慣「看問題」的偵測雷達也還開著,看到老公、孩子什麼沒做,就一定要指出來改進,弄得大家關係緊張,我也經常發脾氣。
我忍不住問自己:我們家到底是避風港,還是被我搞成了壓力源?我常常跟神禱告,不管再忙、壓力再大,請給我耐性、愛心對家人,也善待自己。學習用欣賞的眼光,看好的,不挑毛病,後來才逐步改善。在職場、家庭兩種不同模式的切換中,我們需要很高的自覺。
回到家,我們需要常練習的是,帶著祝福的眼光來看每件事。你戴上什麼眼鏡,看到的就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像我常常跟自己講,我要戴著「看他優點」的眼鏡。我常半開玩笑說,我先生「不叫不動」,但是「一叫就動」。我如果只看前半部,很容易生氣:「奇怪,你怎麼沒看到家裡有這麼多事情沒做?」可是他的優點是,我一跟他說,他就會說:「好,我去做。」
儘管「不叫不動」是讓我生氣的,但我告訴自己,更應該常常看到他的「一叫就動」。這樣想,就會覺得他其實已經很棒了。
幸福,是自己創造的感受。
本文出自:《親愛的別怕,勇敢說YES》,鄒開蓮、盧智芳,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