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loanding...

首頁>下班趣>接受「狀態不好」,你不必時刻追求完美

接受「狀態不好」,你不必時刻追求完美

在職場中,大家都會希望自己能保持最佳狀態,不過接受「狀態不好」,反而能讓我們走得更長更遠。

接受「狀態不好」,你不必時刻追求完美
share
share

總是「狀態不好」

認識的朋友中有那麼幾個人,他們總是憂心忡忡,狀態很糟:晚上經常失眠,白天起不來,一整天都沒什麼精神,上班也無心做事,晚上回到家,身體格外疲憊,卻遲遲睡不著。身體總是處於精力不充沛、精神不集中的狀態,無法全心全意地去做一件事,這讓他們感覺很糟糕。

感覺自己的身體總是不聽使喚,自己的狀態很失控,所以既焦慮又憂鬱,這種感受糟透了。這種狀態跟拖延症的表現有點像,但又不同,區別在於這類人格外關注自己的狀態,並且是長期關注,他們陷入跟自己的狀態的搏鬥中,持續的時間很長,一般都有很多年的搏鬥經歷。

這類人的邏輯似乎是:外界的那些問題,只要控制住了自己的狀態,處在一個良好的狀態裡,那麼一切都會迎刃而解。而現在狀態不好,所以沒辦法處理外界的問題。在這樣的邏輯裡,狀態似乎成了一個中間變數,或者是推卸責任的變數。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我狀態不好」引起的。

那麼,被他們死死盯住的「狀態不好」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為何要控制狀態

一、一個人總「狀態不好」在於過度執著想像中完美的自己

有一個朋友,他一當眾發言就會緊張顫抖,說話結巴,嚴重時會冒冷汗。他很討厭自己這樣的狀態,覺得非常沒出息,時常為自己不能坦然自如地發言而感到羞愧。他總是暢想自己在發言時可以坦然自若、語出驚人,大家都用滿意的眼光看著他,然後為他鼓掌。但這麼多年來,他卻從未達到過這種狀態,他對自己失望至極,甚至有些討厭自己,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是很差勁的人。

可是他從未認認真真地對自己進行過剖析,也從來沒有研究過為什麼一到演講或發言的時候就會容易緊張,導致結巴,然後頻繁出錯。他真實的狀態和他想像中自己應該保持的狀態差得很遠。

如果用「我應該這樣,但是我沒有,所以我很差」這種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根本解決不了。

這個朋友這麼多年來一直使用自我攻擊、拒絕接納自己甚至厭惡自己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很明顯是不對的。狀態不好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我們要了解狀態不好的原因,了解引起緊張結巴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解決問題。只是一味地對自己提要求,不接納自己的真實狀態,甚至是強迫自己去符合自己想像中的樣子,其實這些都只是在做無用功。

他此時的狀態不好,只是一隻代罪羔羊,他的內心認為自己應該是全能的,應該是完美的,認為自己應該符合自己的想像才是問題的根源。

心智比較成熟的人都知道:想像是一回事,做起來是另外一回事;想像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多時候並沒有那麼容易。人對自己的想像往往是完美的、出色的,但現實往往會有很多意外、瑕疵、不完美。

心智成熟的人能接受這種現實的挫敗感,但一個處於全能自戀1狀態的人就無法接受:我竟然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厲害,我太差了。這類人會在遇到一些小挫折時陷入暴怒或者徹底無助的虛弱感裡。

這是對自己的認識太過理想化導致的,不了解現實中自己真實的樣子。同時,這樣的人也會對別人有同樣理想化的要求。本質上不了解自己,就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待別人。

其實,想像跟現實不一致幾乎是常態。

執著於想像,執著於現實必須符合想像,是在追求一種嬰兒般的全能自戀狀態。所以,不管他們遇到什麼問題,比如人際問題、工作難題……最終他們都會回到「狀態不好」這個煩惱點上。

二、希望用「控制狀態」來應對困難

我認識的朋友家中有這樣一個小孩,他的父母關係不是很好,總是吵架,而且到了離婚的邊緣。這個孩子長期處在父母爭吵的處境中,內心非常焦慮、害怕,害怕哪天自己的家分裂了,父母離婚,自己成為沒人要的小孩。

但是他內心的這些恐懼、害怕,沒辦法跟別人傾訴,他的父母每天陷在痛苦的婚姻裡,無暇關注他,更不可能理解他。小小的他無法化解內心的壓力和恐懼,因此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學習上,他認為這是唯一能夠挽救他們家的方式。

只有自己好好學習,並且考出好成績,父母的關係才會緩和一點,他們的注意力才不會放在爭吵上,對他的關注也會多一些,家裡也不會那麼冷清和混亂,而考出好成績也可以讓他不那麼焦慮,似乎對未來有了一些掌控感。

考出好成績成了他依賴的一根救命稻草,因為太急切於考出好成績,所以他特別關注自己的學習狀態,久而久之,就成了對自己狀態的高度關注者。

此後,他變成了神經兮兮的人,整天關注自己的狀態,跟自己的狀態搏鬥、糾纏。實際上,這是他把外界的衝突、不安、動盪內化為自己內心衝突的表現。

因為無法控制外界糟糕的環境,沒有任何人可以依賴,處在恐懼中的他只能依賴自己的「狀態」來給自己安全感。「控制狀態」成了一把萬能鑰匙。

在「控制狀態」的背後蜷縮著一個恐懼、害怕的小孩,他在努力地掙扎。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敗時,他沒有學會其他的應對方式,唯一學會的就是控制自己的狀態,而到現在這已經變成了無效的策略。

這當然是無效的,他需要做出改變,一是面對挫折與失敗時重建安全感;二是嘗試去面對困難,掌握真正解決困難的有效方式。

三、「控制狀態」的背後是無法接納自己不夠好的一面

「控制狀態」隱含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是全能的、完美的、符合自己想像的、不應該有不好的部分。這意味著一個人最初在建立關係時是失敗的,因為沒有建立依賴的關係,一個人會退回自己的全能自戀中,用自己的全能自戀來安慰自己。

建立關係的失敗在於外界沒有一個關係可以容納他的不完美、脆弱、不夠好,可以給他安全感,告訴他這樣沒有問題;告訴他不需要完美,他可以脆弱;告訴他不夠好是很正常的,他依然值得被愛、被接納、被鼓勵。

這種關係的容納性,可以令一個人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夠好而感到不安,他可以坦然自若、氣定神閒地活著,有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並且信任自己的力量,信任自己是美好的,而不是醜陋的。但是很多人在早期的關係中經歷的並不是被接納、被包容,而是拒絕、冷漠和忽視。

一個孩子,如果找不到東西可以依賴,或者所有尋求依賴的努力都遭遇了挫敗,最終只能依賴自己頭腦中的想像。因為不夠好的一面沒有得到接納和撫慰,他在內心深處深深地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只有自己變得完美了才能跟人建立關係,只有自己完美了別人才可能接納他、喜歡他。不夠完美讓他感到羞恥,他對關係的理解是扭曲的,他渴望被愛、被接納、被重視。但是他認為,要獲得這一切,他必須做到跟他想像的一樣完美。

所以他做事的動機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值得被愛的。他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一旦遇到挫折,他便沒有力量去應對。因為首先「自我證明」可能被打碎了,他發現自己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全能。而這意味著一切的努力都沒有了希望,活著徹底失去了動力。

這種扭曲的觀念是導致這類人狀態不好的根源:自己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完美,自己那脆弱、無能、無力的一面,會讓他們徹底喪失安全感和力量感。因為一直以來,他們獲得安全感和力量感的方式就是相信自己是全能的,自己很完美,所以才有力量。而不是依賴關係:你不需要完美,我就很愛你。他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

所以「狀態不好」是一個人孤獨的頭腦遊戲。一個人深陷在這種自己不夠好的自責、恐懼和羞恥不安裡,他以為只有自己變得完美才會獲得愛,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完美,以減少在獲得愛的路途中遭遇的失敗與掙扎。那動力是頑強的,那努力是心酸又讓人心疼的,那自責、自我攻擊是讓人不忍直視的。

 

本文摘錄自:《我不過被動的人生》,作者:李國翠,高寶書版

上一篇: 明白這兩點,由你決定如何活出精彩人生! 下一篇: 避免職場負能量,4招讓你找回價值感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author

作者簡介

我是高寶書版 / 致力文化,關懷社會

出版種類多樣且廣。不僅是台灣第一家發行海外 ( 美國、新馬地區 ) 的出版社,更是台灣第一家購買翻譯版權的大型出版公司。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