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選擇焦慮 心理學專家解析3個選擇困難的心態與解方
你是否也有「選擇焦慮」?本文從心理學角度深入剖析,點出選擇困難者常有的3種現象,並強調唯有練習承受後果、直視內心的不安,才能從「忍受」到「接受」,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文章目錄



在這個快速變遷又科技發達的時代裡,我深深相信命理與占卜永遠會存在,原因在於它幫助許多焦慮的人,在面對選擇時,有一個古老符號的佐證和支持!
世界變得快,資訊量與知識量也愈來愈豐富,但我們往往在真正要為人生做出選擇的時候,困擾究竟選哪一個最好。可惜人總是要花很大一圈才知道,人生每一個決定,都是剛剛好的安排。
訴諸命理,也許就是希望預知未來,圖一個「早知道」的安全感。但,命理卻也提供了為自己找一個退路的藉口,當自己「做錯」決定時,可以圖一個「都算命害的」的推卸感。但始終,人生是自己要過的,面對決定人生的難題,你還是要練習去思索給自己哪些思考方式?
我在心理工作中觀察,有「選擇焦慮」的人常有以下3個現象:
1. 被迫者的心理反應
他們往往不喜歡做決定,面對選擇極端痛苦,會覺得自己是在「不得不」的情況被迫做決定,以至於經常想像自己是「受害者」的角色。
例如,覺得主管總是在壓榨自己,不會壓榨其他人,也沒有人願意幫自己出頭。忍耐多時後,覺得自己必須辭職找其他工作,可是又擔心自己的年紀不小、技術不高,自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被逼得做出艱難的選擇。
很多有選擇焦慮的人會認為,只要主管不那麼機車,他就不需要選擇。但其實在這件事中,他不一定要讓自己坐在受害者的位置,反而可以為自己的生命主動出擊,例如:直球面對主管或是尋找自己的天空,而不是逃避或推託責任。
問題在於:不喜歡正在做事的自己
有些選擇焦慮的人,即使選擇了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或喜歡的事情,也不一定感到開心,因為真正的問題是,他不夠喜歡正在做事的自己。
被迫的心理狀態,會讓他持續反抗,甚至為了反對而反對,而無法看見當下周遭任何讓他開心或感興趣的事情。這樣的心態除了會消磨掉他的自信與熱情,也會讓他對未來更茫然,因此更大的可能是,他會待在原地打轉。
被迫者會持續相信自己無法「選擇」,卻忘了他終究已經選擇待在原地。或許他在等待命運給他一個道歉,但他終究只會等到更多生命的流逝與更多的無奈。因為當他不去練習握有自己生命的主導權,就無法認清什麼適合他,什麼不適合他。
只有懂得自己有什麼價值,才有動機去尋找能夠讓自己真正發揮價值之處。
2. 害怕面對後悔的自己
其次,陷入選擇焦慮的人,即便諮詢他人,聽了他人的見解與分析,通常內心緊接著很多「可是」以及「沒辦法」的自我對話,遲遲下不了決心。這其實是因為他無法承擔選擇,害怕決定的後果;或者嚴重一點的,他擔心做決定後會後悔,而他會討厭將來後悔的自己(雖然他不見得多喜歡現在的自己)。
選擇焦慮者之所以內心會上演一堆「可是」的心理小劇場,其來有自。
懷疑自身能力與資源
其一,他不覺得自己有能力、有資源、有方法去處理新發生的狀況。做決定之後總會加入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碰撞出不同結果或意外,這些都考驗一個人是否能沉著地面對與處理,因此對自己沒信心的人,以及常覺得自己辦事不利的人,通常就會在面對抉擇時優柔寡斷。
但假若他驚慌之後仔細思考,問問自己:「是真的無法處理嗎?還是太習慣用無助小孩的眼光看世界了?」也許就會開展不一樣的局面。
不喜歡事情失控
其二,他不喜歡事情不順己意、更不喜歡失控的感覺,於是通常會拖延做決定,也會希望決定之後掌控一切走向。一旦事情發展不如預期,他就會失控暴走,或者焦慮崩潰。這一切很有可能是完美主義在作祟。
但假若他問問自己:我所認為的完美,真的是完美嗎?會不會人生就在挑戰我所定義的「狹小完美狀態」?會不會這些失控都在幫助我拓展生命的完整性?會不會這些不熟悉正在練就我的彈性與穩定性?
當他願意告訴自己:「不論結果怎麼樣,我陪伴我自己,我承擔這份選擇,我面對後續的難題與挑戰,我相信我擁有不論是外在或內在的資源。」那份對自己的信任,就能帶他穿越各種困難。
3. 需要別人的認可大於喜歡自己
有選擇焦慮的人因為缺乏對自己的喜歡,所以不確定自己要什麼,卻因為很需要贏得別人的喜歡與認可,所以可能清楚別人期待什麼。
以離職為例,他可能因為有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至少在外人或是父母眼裡是「正常或令人安心」的樣子,所以即使他心裡不開心,但為了別人寧可忍一忍。只是忍久了,他又覺得自己情緒受害,因此一直在這股矛盾中掙扎。
通常不確定自己要什麼的人,對關係的依賴度較高,比起了解自己的需求,更容易看見他人的需求。在我的實務諮商案例中,他們「為他人而活」的比例非常高。他們因為需要依附在關係上,也不喜歡因為彼此意見不一致而引發衝突,結果時間久了,就會愈來愈忘記自己喜歡什麼。
練習承受他人的失望與質疑
前些日子我在演講時,談到「後悔」這個狀態。還記得我二十歲出頭,經常會懊悔,經常難以做決定。
我怕結果不如自己預期時會想咬舌自盡,所以我控制狀況、不服輸、要求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下;我也很愛怨天尤人,經常覺得身旁的人或老天爺跟自己過不去。說穿了,其實我就是不想要後悔,不想要有自己無法接受的結果,否則我會無法接受我自己。
後來在一次自省的過程裡,我不知道打哪來的勇氣,大概是受夠了經常把事情預想得太糟糕、陷入自責羞愧的情緒,動不動就很希望人生按下reset(重設)鍵,我便對自己說:「不如去看看那個你很想丟掉的自己吧!」
想當然,過程並不如你想像得「轟隆」一下,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但是我很痛苦跟難堪地直視那個無法忍受的自己,同時也承受在身上經驗到的各種情緒,更開放接受了各種安排。
除了直視自己之外,我更學到了一個寶貴的心理歷程:後悔是一種「忍受」自己做出不合預期的決定;「承受」是承擔苦果,是一種承認壓力與不順遂的存在,承擔一切因果,與自己身上發生的決策的總和;最後,「接受」是接納了事情不如預期,同時也願意體會生命安排來的新風景。因此選擇的後果,其實就是從「忍受」、到「承受」、到「接受」的心境轉變。
假若讓生命一直停留在第一階段「忍受」的狀態,生命自然會充滿各種無奈。
有時候,從認為自己做錯事情的批判與苛責中,學著陪伴自己走過生活的新狀態,放過做決定的自己,也理解做決定的自己,就會迎來人生的新風景。
所以親愛的,當我們擁有了承受的能力,以及全觀地理解自己,就能變得負責和成熟,同時擁有更多的自由,不再依賴他人的認可或需要別人幫忙做決定,不會再因為事情不如預期就怪東怪西。你會發現,不後悔,其實就是與自己和解。
本文摘錄自:《你這麼好,為什麼沒自信?》,吳姵瑩,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