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loanding...

首頁>下班趣>面對職場壓力,大腦必備的3個情緒急救包,讓大腦瞬間舒壓!

面對職場壓力,大腦必備的3個情緒急救包,讓大腦瞬間舒壓!

每個人家中幾乎都有醫療急救包,可以及時為傷口消炎、止血,但當遇到心理壓力時,妳有「情緒急救包」嗎?面對職場緊張情緒,易引發胃痛、便秘、高血壓等生理狀況,我們該如何在第一時間釋放壓力,讓自己重新出發?

面對職場壓力,大腦必備的3個情緒急救包,讓大腦瞬間舒壓!
share
share

職場壓力人人都有,它是成長的跳板,也是身心的毒藥。所有的身體狀況,往往來自於過多負面情緒的積累,以致氣脈淤堵、出現氣結、腫塊,最後形成疾病,因此改善壓力致使的生理狀況,首先要釋放情緒!

 

一、運用「腹式呼吸」緩和急促呼吸頻率

面對緊張時,「深呼吸」是一個很好的平衡辦法,為什麼深呼吸很重要?在一吸一吐之間,關鍵又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呼吸頻率。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人腦中有許多微小神經元,當人體因壓力情緒導致呼吸急促、短淺時,神經元就會將這些「警訊感」傳導致腦幹,讓我們保持專注,或觸發危急意識,若運作過度,便會引發焦慮和緊張。

當緊張情緒發生時,人的呼吸通常短淺、急促,此時耗氧量跟換氣量會增加,如果單用「胸式呼吸」,換氧速度太慢,需以更深層的「腹式呼吸」,提升肺活量,也有助於呼吸快速緩和下來。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有什麼差別?又該如何運用呢?

胸式呼吸,通常會運用胸肌、胸間肌的收縮鬆弛,使胸廓前後左右撐開,讓肺部下方的橫膈膜下降,使空氣進入肺泡;而腹式呼吸的原理相同,只是吸氣的同時,空氣還能下沉至腹部,吸入的空氣能比胸式呼吸更多、更深。

因此,想要調節呼吸,腹式呼吸是最好的選擇,可以嘗試「吸氣5秒、吐氣5秒」的原則,慢慢地將空氣吸到腹部,吐氣時也要自腹部深層吐出,越慢越好,以調節呼吸頻率。

有意識地練習時,體內自律神經的運作會跟著改變,心跳、代謝、內分泌及消化系統會得到改善,讓我們無論在面對職場、生活情緒時,都能安住於內在,獲得穩定、放鬆、踏實的力量。

 

二、「寫日記」觸發正向情緒,降低右腦噪音!

美玲昨天下班沒有跟我說再見,她是不是再生我的氣?主管昨天會議只回一個字,是不是對我的提議很不滿?諸如此類的心聲,想必很多人都發生過……

當不合預期或牴觸自己的事件發生時,會促使腦中的劇場大爆發,腦袋對於客觀事件本身,往往會加油添醋,帶入許多個人想像,該如何降低這些大腦的噪音呢?

長年以來,人類試圖破解左右腦與情緒的關係,威斯康辛大學的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理查德·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就曾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 」進行實驗,成功找到大腦與情緒的解答。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 」是透過偵測神經細胞對氧氣的利用率,推算神經細胞的功能活性,判斷神經細胞的健康程度。

當受試者在觀看令人愉悅的圖片、影片時,左大腦半球的前額葉皮質活化會增加;若給受試者看悲傷、不愉快的圖片時,右腦的前額葉皮質活化會增加;因而推論,正向情緒通常發生在左腦,負向情緒則發生在右腦。

想要平衡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就要跳脫右腦,運用左腦思考。「寫日記」就是平日最好的鍛鍊,當在寫字時,我們能暫別右腦思考,降低負面感受,而在記錄客觀事件的當下,則是動用左腦的理性思維,觸發正向情緒,降低大腦無謂的「噪音」。

寫日記是靜態行為,無論是在家中、辦公室、戶外或其他公共空間,當負面情緒來襲時,寫字既不佔空間,又是最能直接實踐的動作,能立刻幫情緒做個馬殺雞!

 

三、向朋友或心理諮商師「有效」傾訴

在面對無法處理的情緒時,若能即時向信任的朋友傾訴、抒發感受,就能透過談話釋壓力,「說出來」不見得能解決問題,但可以「緩解情緒」!

以下是明君在公司發生的狀況:

明君的同事小琪很愛聊天,常常拖延手邊的工作,讓自己需要加班完成。某天明君到班,發現桌上多了份文件,小琪轉過頭跟她說:「這份文件可以麻煩妳今天幫我完成嗎?我每天事情好多做不完...」這時明君因為這句話炸鍋了,但礙於同事情面,也不好對著小琪發脾氣,只好在群組中向朋友抱怨...…

諸如此類的情境,時常發生在上班族的辦公日常,這些事並非沒有解決之道,只是特別影響個人情緒。「傾訴」可以梳理自己的想法、感受,並取得認同感。

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教授——賽斯·波拉克(Seth D. Pollak) 曾針對「說話紓壓」的主題執行一項實驗,他要求 61 位 7 ~ 12 歲的女孩,在觀眾面前發表演講或解數學題,讓孩子們感受壓力。

接著,將女孩們分成3組,一組與母親團聚,第二組透過電話與母親聯繫,第三組觀看一部75分鐘的電影。結果發現,前兩組的女孩們,壓力水平開始下降,並在半小時後恢復正常,而第三組的女孩們壓力水平在測試後不斷飆升。

因此證明,僅僅是「說話」就具有強大的療癒功效,透過被關懷感,能降低緊張情緒;反而是透過看電影、聽音樂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會壓抑情緒感受,讓心理狀態仍處高壓。

但有時傾訴容易變成抱怨,如果聆聽者無法同理感受,又無法排解他人加諸的負面情緒,那傾訴對他人則是一種傷害,這時,不如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師,從旁聆聽、引導、陪伴,才能更有效地排解情緒。

許多人對精神科、身心科存在錯誤的標籤和誤解,認為這些人容易做出過激或傷人的行為,但情緒壓力是人之常情,並非要等到變成憂鬱症、躁鬱症,或導致身體疾病才尋求協助;情緒需要的是及時處理!

釋放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瑜伽、冥想、運動,都是改善身心的好方法,但緩解焦慮沒有特效藥,找出引發壓力的根源,並試圖做出改變,才是維持正能量的唯一解方!

 

上一篇: 姐吃的不是零食,是焦慮!1分鐘「職場適應障礙」自我檢測! 下一篇: 【台北】下班後讓耳朵放鬆,6間「爵士藍調酒吧」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author

作者簡介

我是職場喬姐 / 口腦不相連,寫字比較快!

射手座與INFJ的矛盾集合體,不想待在辦公室,卻在職場喬了10年!最愛走訪街頭巷尾,紀錄環境與人的故事,最難的不是動筆,是每段都免不了走心。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