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練教你克服思維限制 破解「做不到」障礙
每次遇到新的工作或任務,第一反應總是覺得「很難所以做不到」,或是擔心「做不到」嗎?這種想法往往限制住潛能,讓人不敢突破自我,就讓心理教練教你用一個理論擺脫障礙、激發潛力吧!
文章目錄
作為一名心理教練,我經常接觸到一些公司的執行長和入選奧運隊的頂級運動員,但即便是他們,也無法百分之百發揮自己的潛力。儘管他們有相對較高的可能性,可以去發揮自己的潛力,但我仍看過無數次,他們透過訓練更提升了自己的表現,這讓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潛力無窮。
具體表現÷具備的潛力=潛力的發揮率。
阻礙這種潛力發揮的首要因素就是「成見」。
常常覺得「很難所以做不到」?
成見有兩種:一種是成為限制(制約)潛能發揮的成見,另一種是加速發揮的成見。限制潛能發揮的成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認為這是「做不到」或「很困難」的。尤其,最強大的限制因素是覺得「很難所以做不到」。
大腦一旦認定這是做不到的事,就會停止工作。我們之所以會對看起來有點困難的事情立刻反應說「做不到」,是因為只要把它歸類到做不到的事,就不用反覆去試錯和努力,這樣要來得輕鬆得多了。
「做不到」的種類及應對方法
做不到有兩種,一種是「沒有人能做到」,另一種是「我做不到」。而後者「我做不到」包括了「我不適合」「我沒興趣」和「我不可能做得到」。
其中,「我不可能做得到」包含了自我否定和貶低的情緒,會使人感到無力。「沒有人能做到」是逃避努力最好的藉口。「誰都做不到,想做的都是傻子,所以我也不做」。
僅在 120 年前,人們還認為作為金屬塊的飛機在空中飛行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沒有人能做到」只是一個藉口。
其次,越是不想嘗試和挑戰的人,越有可能說出「我做不到」。
即使是一件小事,如果沒有親身體驗,也無法憑感覺去抓住成就事物的「時機」。去嘗試各種事情,累積小的失敗和成功,透過實際經驗,你將可以區分「這很難」和「這可以做」。
因此,取得成就的人,會以「這可以做」來做為突破口,不斷地去拓展他的可能性。
那些馬上說「做不到」的人,甚至連嘗試都不肯去嘗試,只是一味地用藉口製造一堵高牆來證明這有多難、成功的概率有多低。
最後,終其一生都只能選擇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並且持續地對自己感到不滿。
了解自己潛能,再也不會「做不到」
有一種理論叫做「 10% 能力理論」,它指出「大多數人最多都只發揮了10%的潛能」。
據說,這個理論是根據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所提出的「人們其實只體驗到自己智力潛能中的一小部分」,才開始進行的研究。
你對這10%的潛能有何看法?「我沒有什麼潛能」,還是「我有很多潛能,只是還沒有釋放出來」?
這裡的損失是,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潛能」。有了這樣的成見,容易讓人們聯想「我沒有什麼潛能→所以已經到極限了→我做不到」。因此,你的心會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如果有「我還有很多還沒使用的潛能」的想法,就會變成「我的能力還沒有完全發揮→我還有可能性(潛能)→我也許做得到」。然後,你將可以擺脫限制,開始發揮潛能。
創造成見的人是自己。既然如此,不如抱著自己是可以發揮能力的想法,不是更好嗎?
本文出自:《把損失化為獲得》,三浦將,高寶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