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loanding...

首頁>身心健康>逆文化衝擊!哪裡才是我的家?從出走看見認同

逆文化衝擊!哪裡才是我的家?從出走看見認同

逆文化衝擊是人在國外適應當地文化後,回到家鄉反而不適應的現象。作者以自身經驗說明習慣、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差異,並建議以開放心態接納差異、保持文化連結與耐心調適,逐步找到與家鄉的平衡。

逆文化衝擊!哪裡才是我的家?從出走看見認同
share
share

大家有聽過逆文化衝擊嗎(reverse culture shock)?一般人所熟知的可能是文化衝擊,逆文化衝擊則是反向的文化衝擊,當在國外待了一陣子之後再回到台灣,面對家鄉原本熟悉的一切,反而是有點不習慣了,簡而言之就是對自己的故鄉適應不良。

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不是自己原本就熟悉嗎?怎麼還會產生適應不良的問題呢?這正是後面會提到的,轉移了生活環境,已經適應了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後,要再重新適應種種的「不一樣」便會遇到困難。

逆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是什麼?

逆文化衝擊通常發生在已在國外待了一段時間的,已經歷過文化衝擊的階段,

想辦法融入當地的人文、價值觀、生活方式之後,已經大致可以適應不同的文化和生存環境,

回到自己的家鄉之後,反而因價值觀已有所不同而難以和自己原本的文化環境產生融合或是認同。

衝擊的點有哪些?從表面習慣、生活方式、態度價值觀談起

逆向的衝擊可以分成幾點來討論。

表面習慣的不同

以自己最近從俄羅斯回來的經驗為例。

在搭地鐵的時候,會注意到出站的時候,前方的人會擋住門一下,並回頭看後面的人是否可以順利通過,在其他需要推門進出的商家亦是如此。

剛開始注意到這樣的現象時覺得很新奇,在台灣的捷運或是火車站則是沒有這樣的設計,所以也很少見到幫後面留住門的舉動。

而因為國外地鐵不一定都會有電梯的設計,所以需要搬動行李箱時就會比較費力,

但常常可以看見熱心的民眾幫忙搬上搬下,在路上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

久而久之自己也會被這樣熱心的舉動感染,慢慢地也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生活方式

在國外特別是歐洲,常常會看到許多教堂和公園等地方,除了參觀以外,有些公園或者莊園的設計,就是讓群眾有個休閒去處。

在國外的我,時常被朋友邀去公園或是路上散步,散步的同時也交換一些對於不同事情的看法,

這樣的散步活動不是像飯後散步簡單走幾步。與外國朋友的相約散步,動不動就是一萬步以上,散步也真的變成了一項運動。

在台灣的都市環境較少見到大型公園

可以久留散步,和朋友一起坐在草地上,可能什麼都不做就只是聊聊天講廢話。

態度與價值觀

以與人相處態度和價值觀為例,和國外友人的交談中可以發現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了聊天的主題,

舉例來說,遇見新朋友的時候,會很深刻的感受到對方是想要認識你這個人,包含你的文化、你的家庭,你身上發生過哪些故事。

對於一件事情你是怎麼看的?而這並不涉及對錯,反而可以看到不同的觀點討論是有趣的。

這些深刻的交流和分享讓自己感受到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如此深刻。

而台灣的社會也許是受限於經濟、教育、文化背景等因素影響,對於人的認識和交流不見得深刻,

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完成一件事情,達成共同的目標,但是遇到不同觀點產生歧異,多數會希望不要出什麼差錯,合群一致比較好,

如果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就要尋找想法一致的人群討論和發聲。

從不一樣中找回認同

上述的幾個衝擊點都是因著不一樣的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差異,

一開始看待這些不同觀點時不免會出現比較的心態,好似某一方比較好比較優越,事實真是如此嗎?

以上面提的熱心搬行李為例,同樣的行為在台灣不一定能得到多數人的響應,

但是「熱心」這個詞在台灣可能是以拾金不昧的方式呈現,貴重的東西丟了會發現被熱心民眾歸還。

往往我們會看見令人羨慕的現象或是行為,而這些現象背後指向的往往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形塑出的樣貌,

沒有這樣的文化,不會產生這樣的人文風景。

如何調適逆文化衝擊?

差異的出現除了是挑戰,也是個機會幫助我們了解如何適應這樣的差異。

以下分成三個面向來闡述如何調適這樣的衝擊。

持開放性

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回到自己的國家反而又是一個新的調適開始。

與其抱著怎麼和我習慣的不一樣的想法,試著以開放的態度去看見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性,

有我喜歡的地方,一定也存在我不喜歡的,尊重並接納現在的處境,以體驗而非批評去面對。

自我認識&自我認同

在不同文化和環境的適應中,也會發現自己比較偏好某些生活方式或是適應某些價值觀,

有些時刻會想以異文化的方式生活,有些時刻則是會覺得回到台灣真好,

對於不同的文化認識與融合,豐富了我們的生命,不再以單一觀點面對生活,怎麼認同自己的身份也會不一樣,

了解自己後,更可以知道並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保持歸屬感的聯繫

回到台灣不見得等於完全斷了和以往適應的文化連結,

仍可以透過參加固定聚會、和朋友保持聯繫、與他人分享等方式保持自己認為有歸屬感的那部分。

過去的生活經驗支持著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許會因為分開而受到衝擊,但那份意義並不會完全消失。

出走是離開的一種方式,在離開又回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認同和在意的是什麼,

透過適應/重新適應的反思過程,也學習接納自己無法馬上就重新適應家鄉,莫名的挫折感襲來也是過程中的常態。

保持耐性吧!在調適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慢慢找到自己和家鄉舒適的相處方式。

本文經 回甘心理諮商所-洪貫瑄心理師 授權
文章來源:逆文化衝擊!哪裡才是我的家?從出走看見認同

|專業職能分析|評估你的轉職適配度!

圖片來源 / Freepik.com

上一篇: 擺脫心理操控 教你看穿操縱者貶低的溝通技倆 下一篇: 不為金錢工作:透視富有的真正意義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author

作者簡介

我是洪貫瑄 / 生命是首美麗的曲子,歌詞雖有糾結,但不影響你舞出自己的旋律

抱著對於人的好奇和擁有一顆持續想探索生命的心,我走上了助人者的道路。相信每一段生命經歷,無論是喜是悲,背後都有一段不容易的成長故事,也是遇見陰影和光明的時刻,發現潛藏在自我的力量。邀請你一起走上這段由外而內的探索之旅,與自己真實相遇,真實的好好生活。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