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自律?5大常見絆腳石與有效克服方法
培養自律是一場長期挑戰,過程中常被負面情緒、不切實際或模糊的目標、過多選擇與自我羞辱絆住腳步。本文整理5大阻礙與實用解方,幫助釐清問題來源、制定具體計畫,逐步強化自制力,打造持續成長的人生習慣。


文章目錄



培養自律能力並在一生中持續維持它,是一件困難的事。人的一生中,每天都會面臨各種情境,試圖削弱我們的努力。我們會不斷受到挑戰,被各種狀況誘惑,讓人動搖決心、對目標讓步。
接下來將介紹幾種最常見、最可能動搖我們志向的自律絆腳石,並提供幾個實用建議,幫助各位一一跨越這些障礙。
絆腳石1:負面情緒
我們的大腦天生偏向負面。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影響,遠遠大於正面情緒。就如同負面事件比正面事件更能抓住我們的注意力,而且會停留更久。這種負面的事件、負面情緒正是自律的大敵,會讓我們難以理性行事,讓我們在帶有偏見的心態下做出糟糕的決定,進而失去對衝動和欲望的控制。
和負面的人相處也會放大這個問題。他們的負面情緒像病毒一樣傳播,感染我們的想法、情緒和態度,會慢慢地消耗我們的意志力,並扼殺良好的動機。
如何克服
首先,在生活中消除負面因素。包括新聞,以憤怒內容吸引視聽的 Podcast 和YouTube 頻道,以及總是悲觀、相信失敗主義或宿命論的人。
再來,專注於生活中的光明面。對自己喜歡的美好事物表達感激之意。嘗試在充滿挑戰的情況下找到一線希望。以積極的自我鼓勵代替自我譴責。
最後,避免八卦。
絆腳石2:不切實際的目標
我們會因為想達成目標而產生動機。完成某件事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且有效率的人。成功會激勵我們提升自我價值感,並帶來持續前進的動力,並鼓舞我們跨越任何阻礙,堅持走下去。
但如果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反而會縮短這個過程。成功變得難以捉摸,甚至不可行。不僅沒有嘗到成功的滋味,反而會因為經歷失敗而感到無助、無能。當被一連串的失望和落空的期待壓垮時,要保持自律就變得非常困難。
如何克服
把龐大的任務拆解成小步驟,設定小而可行的目標,幫助自己累積成就感。
例如,不要以寫完整本小說為目標,而以完成一章為目標。不要以努力減掉 20 公斤為目標,從每週減 1 公斤開始。不要把目光放在創造 7 位數的事業,而是下定決心在工作的第 1 個月賺到 500 美元。
絆腳石3:目標不明確
不明確的目標與不切實際的目標一樣有害。這類目標很難實現,因為它們太模糊了,無法轉換成可實踐的步驟。而且,要監測和衡量自己的進步也不容易,因為目標過於寬泛、抽象。
這樣的目標會變成龐大又令人畏懼的挑戰,看起來根本無法完成。最後,會讓人感到壓力重重,逐漸陷入內耗迴圈,直到我們選擇放棄。
舉例來說,如果目標是「致富」。即使每個月都有儲蓄和投資,但該如何判斷自己的進度?又怎麼知道什麼時候才算真正「變有錢」?因為缺乏里程碑來驗證自己的努力,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有所進步。我們的動機和意志力就會逐漸削弱,直到放棄為止。
如何克服
設定具體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往回推,規畫出達成這個目標所需要的每個步驟,設計清晰的里程碑來追蹤進度。
進一步為目標設定一個理由,能幫助我們更持久地維持動力。例如,與其說想要「致富」,不如具體設定:「我要存下 20000 美元」(完成一個目標後,就可以設定更大的目標)。再決定達成時間,如「 2 年內」。
接著,可以算出每個月儲蓄 850 美元,甚至可以將這筆錢投入一個穩定的指數型基金。
每個月達成一次目標,就是一個小勝利,這種成果不但容易追蹤,也能鼓勵自己保持自律的理財習慣。每個月都會獲得小的成功。這很容易追蹤,也能鼓勵我們在消費的時候維持自律。
給自己一個這麼做的理由。例如,你想存錢,因為想要提早退休。而每個月都享受小小的成功,這個目標會激勵自己持續做下去。
絆腳石4:太多選擇
大家通常認為有選擇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是在培養自律時,選項太多反而會成為一種阻礙。選擇過多會讓人精神疲憊,干擾決策能力,也會讓我們暴露在難以抗拒的誘惑之中。
這就是為什麼戒酒者被建議遠離酒吧,戒毒者會被勸導切斷與其他毒癮者的聯繫—因為復發的誘惑太強烈了。
當培養自律和不衝動行事的能力,能夠適時管控自己的行為時,擁有多一點選擇就不會那麼危險了。我們將可以靠著自我控制,充滿自信地拒絕本能衝動,不用擔心陷入舊習的窠臼。但在那之前,太多的選項只會讓人陷入高風險的處境。
例如,假設你正在努力戒糖。去超市時走進了糖果區,看著架上各種美味的點心零食,忍不住就想要吃一點。如果才剛開始戒糖,那這些琳瑯滿目的選擇就非常危險—太誘人了,很可能會讓人破功。
如何克服
限制選擇。在還無法完全依靠意志力與衝動控制時,避免讓自己暴露在太多選擇的環境中。
如果正在飲食控制,就避開超市的糖果架。如果想省錢,就別逛街購物,除非真的需要買東西。如果正在讀書但容易分心,就選擇安靜、少人打擾的地方學習,避開人來人往或太吵的環境。
一開始先在可控的環境中練習自律,等我們變得更堅定、專注之後,再慢慢允許自己面對一些誘惑,測試自己的穩定度。
絆腳石5:自我羞辱
羞愧感是極具破壞力的情緒。不斷責備自己過去的錯誤、行為不當,或是自認的缺點時,它會讓人感到受挫,不僅消耗動機也削弱意志力,尤其當我們過度糾結於那些令自己感到羞愧的衝動與欲望時,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靠自我羞辱來鼓勵維持自律。例如,在減重期間吃了一個甜甜圈,不將此視為一次暫時的失誤,而像是犯了某種滔天大罪,成了一種深層的個人羞辱;在努力存錢的時候買了一樣不必要的東西,不認為這只是短暫的失控,而變成了對自己的強烈譴責。
但羞辱並不是自律的盟友。在短期內,自我羞辱可能有助於控制衝動,但這必定帶來負面情緒,讓人感到內疚、憤怒和抑鬱,無疑是火上加油。我們並不會覺得受到鼓舞而振作,打起精神做得更好,而是感到更懊惱和沮喪。
羞愧感還有更黑暗的一面。有些錯誤讓我們感到難堪,以至於我們不願承認。而當我們拒絕面對自己的錯誤時,就永遠無法真正解決背後的根本問題。
例如,我們永遠不知道引起我們吃垃圾食物的誘發點是什麼;我們永遠不明白為什麼會把錢花在沒用小東西上。有時候,我們的羞愧感大到迫使我們忽視自己的錯誤,因為這可能摧毀我們對自我形象的認知。
如何克服
接受自己偶爾會犯錯。如果真的犯錯,就承諾自己,打起精神再往前走。
人人都會產生羞愧感。我們都曾經有類似的感受,因為我們都做過事後讓人後悔的選擇和行為。這是無可避免的,也是生而為人的一部分。與其固執地忽略那些讓自己感到羞愧的行為,我們應該選擇接受它們,並勇敢地面對。錯誤雖然難免,但也都可以被修正。
想要在未來避免重蹈覆轍的關鍵,就是要承認我們曾經犯過錯。
我們偶爾會屈服於自己的衝動。雖然有意控制,但還是會時不時地動搖。這是因為人的自制力有時會陷入困境。不要掩蓋潛在的問題或者觸發的原因。承認它,接受它,並原諒自己,然後往前進,下次要做得更好。
必須意識到自己和自律生活之間最大的阻礙是什麼,要澈底克服這些阻礙,就是真正地了解它們。
本書摘錄自:《零壓力的獨自升級》,作者: 戴蒙.札哈里斯,樂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