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決定未來AI競爭力!臺大教授陳縕儂談基礎教育的扎根
AI正在加速改變職場生態,陳縕儂教授提醒,唯有從教育階段打穩基礎,並學會正確駕馭AI,才能避免淪為未來被淘汰的職場砲灰。


文章目錄



AI快速發展,不僅重塑了教育模式,也改變了職場所需的能力。要在這股浪潮中站穩腳步,除了掌握AI工具,具備跨領域知識與適應力更是重要。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在AI時代培養競爭力,從教育扎根到企業導入,逐步建構完整的生存策略。
如何掌握AI工具?從了解、試用到定義需求
在AI普及的時代,僅僅知道「AI很厲害」是不夠的,教授陳縕儂表示使用者一定要有系統地學習與實踐。面對多樣的AI工具,例如 ChatGPT 或 Google 的 Gemini,第一步是主動探索並比較,透過網路資源的分享或同儕經驗找到合適的選擇,進而理解不同工具的特性。接著親自試用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只有透過實際應用情境,才能篩選出最契合需求的工具。
最後,確定工具產出的答案是否標準、正確更是不可或缺。學生或新手在使用AI時,若只是模糊地下指令,例如單純要求「生成報告」,往往會導致生成的內容品質不佳甚至是答案錯誤。唯有清楚指出期待成果,例如要求討論特定面向、比較優劣並加以總結,才能引導AI工具生成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內容。
為何AI教育必須「向下扎根」?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雖然AI能快速解答大部分基礎題目,但不能讓學生因此過度依賴工具。陳縕儂教授指出,若學生缺乏基本知識,就無法有效判斷AI回覆的正確性。例如,在比較兩個對象時,若沒有相關背景知識,就無從判斷AI的結論是否合理。
而且長期依賴AI更可能導致學習者失去深度思考與基礎能力的養成,一旦基礎不穩,就難以發展更高階的專業技能,競爭力自然逐漸下降。因此,教育的關鍵在於強調「知識的可攜帶性」,所以即便AI帶來了更多便利,學生仍必須在使用過程中內化與吸收,才能避免陷入過度依賴的風險,降低未來被淘汰的可能性。
具備「駕馭AI」能力是職場競爭力的關鍵
教授陳縕儂強調AI並不會完全取代職位,而是深刻改變了職場的需求與人才結構。以清潔人員為例,掃地機器人普及後,他們的工作不會消失,而是轉變為處理機器無法勝任的細節,這顯示AI的加入更多是促進工作型態轉型。同時,AI的普及也加劇了人才的分化。
如果AI的程式能力已等同一般工程師,那麼中下層的工程師將喪失競爭力;相反地,能夠駕馭AI並持續突破的人才,則會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特別是對於頂尖人才而言,AI的輔助能讓他們更快完成高品質的成果,因此只有能靈活運用並超越AI的人,才能在未來職場中維持不敗地位。
專家協作與企業導入的挑戰
雖然AI能夠處理大量任務,但在某些高精準領域,人類專家的角色依然不可或缺。特別是在金融、醫療等強調正確性的產業,AI雖然能提供龐大的數據與分析,但若結果出現錯誤,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因此必須有專家在背後進行判斷與把關,確保資訊的正確性與責任歸屬。
同時,企業在導入AI的過程中也會面臨挑戰。要將AI技術完整地納入工作流程,不僅需要投入時間與資源,更需要培養團隊的適應力與共識。即便有某些員工已經能高效運用AI並展現出亮眼績效,但如何將這些成功經驗推廣到整個組織,並融入職場文化與制度設計,仍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與持續調整的課題。
打穩基礎,才能在AI時代立於不敗
陳縕儂教授提醒,AI雖然功能強大,但真正的關鍵在於人類能否駕馭它。唯有在教育階段就重視基礎知識的養成,並培養清晰的判斷力與學習能力,才能避免未來陷入依賴與淘汰的危機。在AI浪潮下,只有懂得「與AI協作、駕馭AI」的人,才能在職場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