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loanding...

首頁>升薪兵法>快速升職加薪的關鍵秘訣 3要素培養策略思維晉升一流人才

快速升職加薪的關鍵秘訣 3要素培養策略思維晉升一流人才

AI 浪潮席捲下,許多產業過去的成功方程式難以持續,這時就需要仰賴具有策略思維的經營者或經理人,帶領組織有效變革。而想要培養策略思維的能力,就必須從現狀、期望目標、關鍵路徑 3 大關鍵發展架構解方。

快速升職加薪的關鍵秘訣 3要素培養策略思維晉升一流人才
share
share

許多企業在內部評估與拔擢經營管理人才時,常常會提到一個重要的特質條件,那就是這人是否有「策略思維」,或是有沒有「策略高度」?顯然這是擔任高階主管的重要能力條件;但,究竟什麼是「策略思維」呢?

這個構念或許沒有標準的定義,但個人認為對「策略思維」最簡單與直白的理解,應該是指決策者能夠根據未來想要達到的目標,而決定現下要採取的行動;相對於多數人看到問題就採取行動的反應,這樣的行為便具有「策略思維」。更正式地說,策略思維是一種「以終為始」( begin with the end )的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 )與做事習慣。

具有策略思維的決策者,敢去探索新成長機會,調整資源配置,甚至帶動組織轉型再成長。因此,策略思維可說是進行策略規劃基本動作,自然也成為事業經營者與高階人才必須具備的素養能力。

 

發展策略思維的 3 大要素

既然策略思維如此重要,那該如何發展呢?讓我們借用實務界常用的問題解決架構來說明這個概念。

下圖左半邊所示便是問題解決的通用架構,其中包含 3 個重要元件:「現狀」(通常稱為 As-Is )與「期望目標」(通常稱為 To-Be ),以及兩者之間的「差距」( Gap ),最後加上從現狀到期望目標的關鍵路徑( Path )。

這 3 要素結合起來,用白話說就是「要解決問題,得先釐清現狀,再設定期望目標,然後,建構關鍵路徑以解決現狀到期望目標間的差距」。

發展策略思維的三要素架構

 

1. 透過願景建立期望目標

如果把 3 要素架構用於進行策略思維練習,首先便要建立一個長時間後,期望達成的願景與目標。

組織的期望目標並非憑空產生,而是根據組織的使命( mission )、核心價值( core value )與願景導引出來的。

  • 使命:是說明組織存在的本質與目的( essence and purpose ),也可說是指引組織發展的「北極星」。
  • 核心價值:是組織與成員所選擇、且深信不疑的信念( belief ),會深刻地影響組織未來解決問題的取向與方法。
  • 願景:是組織重要的利害關係人( key stakeholders )共同希望達成有別於現狀的美好,也可以說是組織邁向最終目的的遠景與想像( imagination )。

使命與核心價值,通常是較為長久不變的內容,但願景可以是階段性的勾勒與發展。由於是想像,願景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化,因此,我們便會透過設定具體目標,來具體實踐抽象的願景。

創立於 1886 年、全球知名的嬌生公司( Johnson & Johnson, J&J ),以醫藥保健領域創新產品聞名,整個集團由分權運營的 250 多家子公司組成,分布於全球 60 多個國家。

該公司於 1943 年公司上市前,創辦人將使命與核心價值明確地陳述在「公司信條」( Our Credo )中,開宗明義便明示對所有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s )的責任:「我們相信我們首先要對病患、醫師、護理師、父母,以及所有使用我們產品與服務的人負責。在滿足他們需求的同時,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必須是高品質。我們必須不斷努力降低成本,以維持合理的價格。客戶的訂單必須得到迅速且準確的服務。我們的供應商和分銷商必須有機會獲得公平的利潤。」

並接續明示公司存在的目的,在於透過世界級的創新與客戶體驗,致力於改善所有顧客的生活品質。

這個常被教科書引為典範的嬌生公司信條,在這家公司歷久不衰,不僅成為營運的最高指導原則與組織文化,更在不同發展階段導引願景的形塑與設定事業里程碑的目標。

正因為組織的使命與核心價值,本來就具有長遠性與不須變動的特性,因此,策略思維的啟動便常仰賴願景的演進與改變,以此來產生新的期望目標,而這便成為組織動態發展的重要驅力。

 

2. 盤點現狀與期望目標間的差距

透過願景建立了期望目標,策略思維的第二步便是,分析現狀與期望目標間,在資源結構與能力上的差距。

如圖所示,差距的大小是由現狀與期望目標兩者的內容所決定;當兩者差距愈大,便代表後續愈需要採取迥異於目前的做法,畢竟「舊的道路,到不了新的出口」,也就是說,組織需要採取策略性的作為,而這也會對現行組織的執行能力產生不小的挑戰。

實務上,多數決策者常會因為考慮到執行的可行性,往往就「自動限縮」對願景的想像與期望目標的設定;一旦目標與現狀間差距變小,後續的規劃就失去策略意義了。

那究竟期望目標該設得多高遠才正確?當然,這跟你要進行的規劃期程是有關係的;愈是長程規劃,願景與目標便愈高遠。

就策略規劃的意義來說,一個組織如果只想設定安全可達的目標,實質上與現狀差距不大,當然也就不須另闢路徑,只要優化現狀( do-better )即可,那就沒有所謂的策略性可言;換句話說,如果不是要追求有別於現狀的目標,卻要進行策略規劃,顯然是太沉重的任務了。因此,我們常說「現狀優化不是策略」( Do-better is not a strategy! ),便是基於這個概念所生的。

反觀,決策者若真具有策略思維,表示他敢於建立長遠、創新、須質變的願景與目標,同時,還有能力帶動組織、匯集資源、執行以達成目標,這正是高階經理人必備的能力要件。

當絕大多數產業邁入數位時代,未來的競局絕非延伸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就可勝出;企業能否成功轉型,真的愈來愈需要有策略思維與能力的領導人。

例如:對一家百分百實體的便利商店體系來說,能否在線上也提供無所不在的便利服務,將是競爭成敗的關鍵;對一家內容媒體商而言,能否在愈來愈難以直接靠內容變現的閱聽環境下,發展創新的內容延伸或客戶加值服務,更將是決定存活的關鍵。

同樣地,即使是已經成功立足全球供應鏈的科技製造業,當面臨硬體製造市場更加紅海,製造資產的獲利報酬率漸低,也需要思考如何能夠發展較高附加價值的垂直市場需求,從硬體製造商轉型到軟硬整合的系統( system )、整合服務( service )或解決方案( solution )的供應商,這肯定將是決定它價值能否成長的關鍵。

 

3. 發展關鍵路徑

確立了期望目標與現狀的差距後,策略思維的第三個要素便在於,尋找從現狀能夠到達期望目標的關鍵路徑

這裡的關鍵路徑是個簡化的概念,尤其當期望的目標迥異於現狀,需要產生現狀的質變時,恐非一兩條路徑可以達陣,而是需要更多針對特定問題脈絡的系統性分析,以及審慎可行的決策選擇,加上適當的資源配置,甚至執行後的快速反饋調整,才能讓組織從現狀到達期望目標;這需要更多策略規劃邏輯與工具的協助。

整合上述 3 個元素(願景、差距與路徑),便構成策略規劃的本質,若能成為參與規劃同仁的共同概念與語言,定將有助於規劃過程的溝通。

 

本文出自:《轉型再成長:策略架構與執行力》,李吉仁,天下雜誌

 

上一篇: 最強沉浸式思考 讓她「想」出2千萬美元產值 下一篇: 成功學教父也推崇的管理心法 活用時間區塊讓效率大爆發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author

作者簡介

我是天下雜誌 / 閱讀,讓改變看得見

傳遞台灣企業的故事與經營管理的智慧,有深度的紀錄台灣社會的重要人物、經驗與價值。持續提升台灣讀者視野的廣度與思考的深度。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