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改善計畫不簽名?PIP離職策略與績效改善計畫範本解析
當員工被列入績效改善計畫(PIP),往往擔心「不簽名會怎樣」?本文整理績效改善計畫範本、流程與SMART原則,解析不簽名的影響與PIP離職的考量,幫助員工與主管正確理解這項工具,做出最佳職涯決策。


文章目錄


- 職場員工績效改善計畫(PIP)是什麼?
- 什麼時候會啟動PIP?
- 員工績效改善計畫內容
- PIP流程與期限
- 第1步:問題識別與溝通(1-2週)
- 第2步:制定改善計畫(1週)
- 第3步:執行與追蹤(30-90天)
- 第4步:最終評估與決定
- 績效改善計畫範本與制定原則
- 績效改善計畫範本格式
- 員工可以拒絕PIP嗎?績效改善計畫不簽名會怎樣?
- 視同拒絕改善機會
- 程序仍可繼續進行
- 影響後續談判籌碼
- 員工可行做法
- 身為員工被PIP怎麼辦?該離職嗎?
- 評估是否有改善空間
- 判斷公司意圖
- 常見問題Q&A
- PIP是不是等於要被裁員?
- PIP期間表現達不到要求會怎樣?
- 績效改善計畫範本可以自己修改嗎?
- PIP期間可以找新工作嗎?
- PIP離職會影響未來求職嗎?
- PIP也可以是職涯轉機

在職場上,沒有一個上班族希望自己被主管盯上,然而,當表現不如預期,績效發生落差時,大部分公司就會啟動所謂的「績效改善計畫」(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 PIP )。
當員工收到PIP通知書時,雖然目的是輔導員工改善,但實際執行中,卻常讓人懷疑:「這是不是要淘汰我?」進而產生各種疑問與內耗。因此,本文將全面解析績效改善計畫,帶你了解 PIP是什麼、範本怎麼寫、不簽名會怎樣,以及是否該選擇離職等,幫助勞資雙方更加理解這項重要的人力資源管理工具。
職場員工績效改善計畫(PIP)是什麼?
績效改善計畫(PIP)是一種正式的人力資源管理工具,針對工作表現未達標準的員工所設計的整體改善方案。當公司啟動不適任員工的績效改善計畫時,用意在於「給員工改善的機會」,幫助他們找出問題並提升績效,同時也能替公司建立完整的管理紀錄。
什麼時候會啟動PIP?
在大多數情況下,PIP並不是公司第一步的處理方式,通常會在員工已經歷經一次或多次警告、面談或口頭提醒後才啟動。公司希望透過書面計畫,讓目標更具體化並留下正式紀錄。
換句話說,若你被放入PIP,代表公司已經認為狀況不能再單靠口頭溝通解決,而需要正式文件來監督與追蹤。
- 績效考核連續低於標準
- 工作錯誤頻繁,影響團隊
- 態度問題,影響合作氛圍
- 管理層希望用文件化方式留下紀錄
員工績效改善計畫內容
由於PIP是由公司制定的正式文件,通常內容會清楚列出以下事項:
- 哪些工作表現不符合期待
- 需要改善的具體項目
- 改善的目標與期限
- 公司的支持與協助方式
- 若未達標的後果(可能是續聘或解僱)
PIP流程與期限
標準的PIP流程與所需的時間,會包含下列幾個步驟:
第1步:問題識別與溝通(1-2週)
主管或人資會先跟員工正式面談,釐清員工績效落差的原因,了解員工想法與執行時的困難等,共同確認改善的必要性。
第2步:制定改善計畫(1週)
針對績效問題設定具體可行的改善目標,並且訂定詳細行動方案,同時明確列出評估標準和時程。如果雙方都同意,就會在PIP文件上簽名。
第3步:執行與追蹤(30-90天)
員工按照績效改善計畫執行,公司提供必要的協助與支援,包括培訓、工具使用或是主管輔導等。追蹤期間員工必須定期回報,通常每周或每2周會檢討進度,同時也會完整記錄所有過程。
第4步:最終評估與決定
最後由主管與人資評估改善成果,來決定後續行動。如果員工達標,即結束PIP,繼續雇用該名員工;假使未達標,則有可能面臨延長PIP、調整職務或資遣。
而績效改善計畫的期限設定,會根據員工情況變動:
- 30天 PIP:適用於輕微績效問題或具備快速改善潛力的情況
- 60天 PIP:最常見的期限,適用於大部分績效改善需求
- 90天 PIP:適用於複雜的績效問題,或需要較長學習曲線的職位
績效改善計畫範本與制定原則
無論是對主管、人資或是員工來說,擬定PIP文件需要兼顧清楚、可衡量、具體等要素,避免因為模糊不清導致後續爭議。一份標準的績效改善計畫,應該遵循「SMART原則」,並且列出考核指標、改善時限,才算具有公正性:
- S:Specific(具體明確)
必須具體描述績效問題和改善目標,避免模糊的闡述。例如:「提升客戶滿意度」應寫成「客戶滿意度評分從3.0分提升至4.0分以上」。
- M:Measurable(可衡量)
所有改善目標都應該有量化的評估標準,可以是數字、百分比、完成率等可衡量的數字。
- A:Achievable(可達成)
注意設定的目標需在合理範圍內,考慮員工的能力和資源限制,過高的目標可能會讓員工直接放棄努力,或被認為是蓄意刁難。
- R:Relevant(相關性)
改善目標應該與員工的職責、公司目標密切相關,確保改善的方向正確。
- T:Time-bound(時間限制)
明確設定完成期限和階段性檢查點,創造適當的急迫性。
績效改善計畫範本格式
根據SMART原則,以客服部門為例,提供一個實用的PIP範本:
員工姓名/部門/職稱: | ||
項目 | 內容說明 | 範例 |
績效問題 | 具體描述當前的績效缺失 | 客戶投訴處理時間過長,平均回應時間為30小時,超出公司標準24小時 |
改善目標 | 明確的改善期望目標 | 客戶投訴平均回應時間縮短至24小時以內,客戶滿意度提升至85%以上 |
行動方案 | 詳細的執行計畫 | 1. 每天上午優先處理客戶投訴 2. 建立客戶追蹤表格 3. 參加客戶服務技巧培訓 |
評估標準 | 成功的衡量指標 | 1. 回應時效達標率90%以上 2. 客戶滿意度評分4.0以上 3. 沒有重複投訴的案件 |
支援資源 | 公司提供的協助 | 1. 安排資深同事指導 2. 提供相關培訓課程 3. 每週與主管檢討進度 |
檢查節點 | 定期評估時程 | 第2、4、6週進行階段性評估 |
最終結果 | 未達標的結果 | 如果60天內未達到改善目標,公司將考慮終止勞動契約 |
員工可以拒絕PIP嗎?績效改善計畫不簽名會怎樣?
很多員工收到績效改善通知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我可以拒絕嗎?可以不簽嗎?」事實上,員工確實有權利拒絕簽署,但這樣做反而可能帶來不利的後果。
視同拒絕改善機會
如果員工明確拒絕簽署績效改善計畫,公司可以將此行為解讀成不願意配合改善,這將對員工非常不利,導致在後續的勞資爭議中,或許成為公司證明員工不配合的重要證據。
程序仍可繼續進行
以台灣的法律來說,員工拒絕簽署PIP並不能阻止公司執行改善計畫。因此,即使員工不簽名,公司還是可以單方面執行PIP程序。公司會記錄員工的拒絕行為,並繼續按照改善計畫的時程進行評估。
影響後續談判籌碼
不簽署PIP可能會削弱員工在後續協商中的地位,無論是爭取更好的離職條件或是申請勞資調解,都可能處於較為被動的狀況。
員工可行做法
- 補充意見簽名:可以在PIP文件上註明自己的意見或異議,表示知情,但不完全同意。例如:建議延長期限、增加合理協助資源等。
- 尋求專業協助:員工可以諮詢勞工局、勞資糾紛調解機構或相關律師,了解自己的權利和最佳因應策略。
身為員工被PIP怎麼辦?該離職嗎?
面對被PIP,不代表一定要離職,最好先冷靜分析現狀,做出理性判斷。
評估是否有改善空間
如果員工評估自己確實有改善空間,且公司提供合理的支援,那麼積極配合PIP是最好的選擇。誠實檢視自己的工作表現,找出確實需要改善的地方,充分利用公司提供的培訓、指導或其他支援資源,或許能讓PIP成為提升自己的好機會。
判斷公司意圖
假使公司確實有輔導的意圖,員工在努力改善後有機會留下,那不妨在接受PIP後,定期與主管溝通改善進度,同時詳細記錄過程和成果,有助於自我檢視,並能在評估時提供有力證據。
但如果公司只是為了合法解僱而走PIP程序,員工或許該考慮提早規劃退路。無論是更新履歷、投遞工作、保留所有相關證據,都能讓自己更有保險。
常見問題Q&A
PIP是不是等於要被裁員?
不一定。有些公司是真的希望員工能夠改善,但也有不少企業用PIP當作淘汰、資遣手段。
PIP期間表現達不到要求會怎樣?
最常見的結果是公司依據勞基法進行資遣,其次為延長PIP期限或調整職務;有時也會出現協商離職條件的狀況。
績效改善計畫範本可以自己修改嗎?
可以。範本只是參考,公司應依照實際情況調整,員工也可以提出異議或合理的修改建議,要求澄清不清楚的條款等,並在雙方同意後簽名。
PIP期間可以找新工作嗎?
雖然法律上沒有明文禁止在績效改善期間找工作,但仍需要注意:
- 不能在工作時間找工作
- 避免利用公司資源求職
- 保持工作表現,避免因求職而怠工
- 考慮競業禁止等合約限制
PIP離職會影響未來求職嗎?
一般來說,PIP不會出現在正式的離職證明上,因此影響有限。但如果因PIP未達標而離職,員工可以與公司協商離職證明的措辭,爭取較為中性的說法。
PIP也可以是職涯轉機
績效改善計畫既是公司管理績效的工具,也是員工自我檢視的機會。雖然收到PIP通知令人擔憂,若能善用這段期間積極改善、紀錄努力成果,或許能轉危為安;但如果公司只是走程序,則應理性評估並提前規劃出路。無論選擇留下還是離開,了解PIP的意涵與應對策略,都是保障自身職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