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晚發一天違法嗎?搞懂勞基法薪資規定與薪資明細重點!
薪資遲發恐觸法、影響員工信任。依《勞基法》薪資應於計算週期結束15天內發放,並提供明細。1HR人資系統整合出勤與請假資料,自動算薪、發送薪資單,減少錯誤與延遲,提升效率與員工滿意度。


文章目錄



每逢月底又進入了計薪週期,也是人資們最頭痛的時期,因為員工出勤、加班、請假等資料不完善,導致算薪過程需花費更多時間來修正與核對,還可能導致薪資遲發。勞動部因此收到許多民眾陳情雇主薪水晚發,奠定了「工資給付指導原則」。
薪資一但延遲發放,有可能會降低員工的信任與滿意度,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導入人資系統顯得更為重要,它能協助企業整合員工出勤、加班、請假等資料,減少人工核對的錯誤與時間耗費,大幅提升薪資核算的準確性與效率。
依《勞基法》薪資發放有時限!薪水晚發一天也可能觸法
於112 年 2 月 9 日,勞動部公布「勞雇雙方約定工資給付日及工資給付指導原則」來規範,避免工資計算週期過長,導致勞工維持生活所需短缺。那麼規範內容還有什麼重點呢?
勞基法怎麼規定薪資發放時間?不得任意延後
按《勞動基準法》第23條第1項來看,工資之給付,延遲發薪即為違法,不論幾天都不行,除非雙方有約定或不可抗力因素。除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或按月預付者外,每月至少定期發給二次,並應提供工資各項目計算方式明細;按件計酬者亦同。
不過台灣實務上,大部分企業都是採用按月發放一次薪資,根據內政部台內勞字第422382號函曾釋疑,勞資雙方事先約定好每月工資給付時間與發放次數,在約定時間內提前或是準時發放給員工都是合法的!
工資計算週期結束15天內,為最晚發薪日
目前工資給付指導原則規範最晚應在「15天」內發薪,依照「企業規模」不同,發薪日規範也有不同的適用期限。
發薪日遇到假日,最晚應在約定發薪日期內發給
現在許多雇主是透過銀行轉帳薪資避免遲發工資,建議雇主準時或提前發給,以免發生其他勞資糾紛。
薪資明細一定要給嗎?勞工有權完整了解薪資內容
根據《勞基法》第23條,公司應提供書面薪資明細
- 明細需清楚列出:底薪、加班費、獎金、扣款項目等
- 電子薪資單亦可,重點是需「可供查核與保存」
只做到這個月,離職當天沒有清算當月薪資?
按勞基法施行細則第9條,雇主依法終止與勞工之勞動契約時,應即結清工資給付勞工。原則上,最好能在終止合約的當天結清所有款項,最遲也應該在約定的發薪日支付。
若雇主積欠薪資,遲遲不發薪水該怎麼辦? 勞檢處提醒,雇主如未按約定日期發放工資、未全額給付工資或未主動提供薪資單,經查證屬實者,依法可處新台幣2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提醒雇主不要誤觸法令。
※延伸閱讀>>公司沒錢發薪?5個企業應該要知道的薪資相關勞基法重點!
用 1HR 人資系統自動計算、發送薪資單,保障企業與員工雙方權益
要避免薪資發放出錯,遵守「按時、全額、薪資單」這三大原則很重要。 透過系統整合員工的考勤、加班、請假等資料,不管每位員工的薪資結構多複雜,1HR人資系統都能在三分鐘內快速完成當月薪資計算。系統還能自動生成薪資條,方便員工隨時查閱,大幅降低出錯的機率,同時也提升了員工的信任和滿意度。
一鍵三分鐘結束,算薪發薪就是這樣簡單!現在就免費體驗 ► https://lihi.cc/IVE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