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職場力不足?破解年輕人缺乏主動性的迷思
當前許多管理者對年輕員工太過被動的表現不滿,認為他們只會執行指示,缺乏自我主動思考。事實上,這種情況與Z世代成長環境有關,而身為上司與管理者,究竟如何改善這類狀況呢
文章目錄
「現在的年輕人不主動,除非別人告訴他們要做。」
「現在的年輕人只做交辦的工作。」
日常工作當中,你是否對年輕員工有過這種不滿情緒呢?當我詢問公司的管理者「請問你對現在的年輕員工有什麼看法」?這類開放式的問題時,最常聽到這些答案。這當中甚至也有人挑明了說:「他們就只會做交代的事情、等待指示,完全不主動。」
由此可知,很多上司或前輩對年輕員工的行為相當不滿。但是,只要帶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等負面情緒,你就不可能縮短與他們的距離。為了儘早脫離這種狀態,與年輕員工建立良好的關係,你必須了解他們的真實面貌。
便利搜尋讓 Z 世代缺乏主動思考
年輕員工並不是「不行動」,而是「無法行動」。如果站在這個觀點,你對他們的看法應該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年輕員工「無法行動」有其明確的理由。他們出生於 2000 年前後,當時網際網路急速發展,自 2010 年以來,智慧型手機也迅速普及。時至今日,人們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搜尋到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資訊。
不管是在電車或公車中查看今天的新聞、查詢跟工作或興趣有關的資訊、還是在社群媒體瀏覽他人的日常生活等,這些事情都能用智慧型手機來完成。網路上有數量龐大的資訊,只要搜尋就能找到答案。
以管理職的世代來說,有很多人在成為大學生或社會人士之前,生活在一個沒有網路也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但現在的年輕員工卻是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人。
配合對方的情況使用家用電話聯繫、或拿著時刻表和地圖查詢旅遊行程,又或是為了查詢一個詞彙的意思來回翻閱字典,這些都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曾經歷過的事。如果考量到這種成長背景,是否還能輕易地批評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呢?
上司需逐項教導工作細節
先接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這件事。只要想到他們「缺乏自己主動思考、採取行動的經驗」,不免覺得年輕世代有點可憐;心中就會湧現想要接近他們的心情。
雖然用智慧型手機搜尋資料很方便,找到的資訊也有幫助,但我萌生出想要教導他們不要只靠網路搜尋,也要自己思考,以自我意志採取行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當帶著協助支援的心情接近年輕人,他們就會坦率地傾聽,這也是現在年輕人的特徵。因此,上司要教導他們「只靠他人提供的資訊將無法在工作上獨當一面」、「自己察覺周遭情況和對方的情緒,不用他人吩咐也要採取行動」。
如果年輕人詢問:「那個(不用他人吩咐也要採取行動),具體來說是什麼時候?」你要逐項教導工作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在此基礎上,觀察年輕人的成長時機,確認對方是否已理解「自己採取行動」的意思。這麼一來,雙方的關係不會淪為提出指示的上司和等待指示的部屬。
上司或前輩有時會想「就連這種事也需要教嗎」。但是,與其一直懷著「現在的年輕人不會自動自發」的不滿情緒,倒不如從「這種事」開始教起還比較快。
善用「為什麼」改善思考習慣
上司的世代經歷過事事都不方便的時代,但請意識到年輕人原本就欠缺想像力。
「只有自己的所見所聞並不是全部。」
「也需要想像對方的情況和周遭的狀況。」
「工作就是要這些因素都一併考量進去。」
你需要一項一項教導年輕人。此外,當在教導年輕人時,如果使用「想像也是很重要的喔」這種比較抽象的表達方式,對方無法充分理解你想要傳達的真正意圖,最後只會覺得一頭霧水,心想「上司或前輩說的『想像』是指什麼呢?」
因此,有效的做法就是從一開始就詢問年輕人「為什麼」,讓他們養成思考事情的目的和理由的習慣。
「為什麼要請你做這份資料?」
「為什麼需要做這項確認工作?」
「為什麼客戶會詢問這個問題?」
就像這樣,針對當下的情況提出問題、深入思考並逐項釐清。或許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讓年輕人養成這種思考習慣,但是請保持耐性,堅持下去。或許你會想說「一定得從這種事情開始教嗎?」但上司細心地逐項教導,才能確實地改善狀況。
本文摘錄自:《新世代也能帶出班底人才:化解「職場代溝」的內心攻防,運用「肯定回應」與「有效回饋」溝通策略,再難管部屬全都聽你的》,作者: 伊藤誠一郎,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