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求助卻開不了口?掌握魔力句型讓你有求必應
本文探討了在人際互動中,如何有效表達需求並獲得他人回應。作者提出,在涉及他人利益的決定時,使用「可以⋯⋯?」的句型比「能不能⋯⋯?」更能獲得他人的尊重與配合。
文章目錄
生活中如果我們想和別人有好的關係,或者如果我們想做一個成熟的人,就不可以控制任何人,需要放棄全能自戀,並接受別人不一定會如我們所願。因為別人也是人,也都有自己的個人感受和自主意識。因此,當我們所做的事情涉及別人時,就需要和別人打個招呼,有些事情也需要和別人協商。
這時,雖然我們已經不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了,但這卻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也就是說我們在述情的時候,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而不管對方的感受。
比如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做的很多決定都會涉及另一半的利益和權利;公司經營中的決定會涉及合作夥伴的利益和權利;一起出去玩時的決定就涉及全體成員的利益和權利。
所以在這些關係中,當我們想要滿足自己的一些需求時,就常常需要和對方商量,徵求對方的意見。這時在自己的話語中加上「可以⋯⋯?」就構成了述情的基本句型。
魔力句型蘊含對他人的尊重
這個句型雖然不是在表達感受,但是在我們做的事情涉及他人的情況下,也許是需要徵求對方的同意,也許是需要請對方幫忙,這句話就給了對方選擇的權利,而不是要求、強迫對方。這是在日常生活的述情中,在表達完自己「需求」後,說「決定」時最常用的語言,其中充滿了對他人的尊重。
此外,它也經常需要配合別的句型使用。比如:「我想買張新的椅子,你看可以嗎?」或:「我想要新的椅子,你可以在網路上幫我挑一張嗎?
經常使用這個句型對於放棄我們的全能自戀也有幫助,因為說出這樣的話時,就已經不是在控制別人了,而是尊重。並且,因為這個句型對他人充滿尊重,所以當我們使用這樣的句型時,別人也更容易滿足我們的需求。
因此,這個句型也被稱為「魔力句型」,意思就是像擁有魔力一樣,說了之後別人就更容易答應我們。當我們放棄對別人的控制時,別人反而更容易滿足我們。
「可以⋯⋯?」比「能不能?」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能不能⋯⋯?」的效果往往不如使用「可以⋯⋯?」好。
因為「能不能⋯⋯?」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意願,另一層是能力。當你問對方能不能時,對方可能會覺得是對他能力的質疑,這樣的話,他就可能會傾向於不滿足你。
比如:「你能幫我上網買把椅子嗎?」
對方:「能,不買!」
「我的椅子對腿部和腰部的支撐不夠,坐著有些不舒服,坐久了腰疼!可以幫我在網上挑把新椅子嗎?」在這句話中,「腿部和腰部支撐不夠」是事實;「坐久了不舒服,腰疼」是感受;「可以幫我在網上挑把新椅子嗎」是決定,並用「可以⋯⋯?」的句型說了出來。
因此,這就是涉及他人時,述情最常用的句型:事實+感受+可以⋯⋯?
「事實+感受+可以⋯⋯?」提高接受度
比如,當你去餐廳吃飯,由於時間緊迫,打算儘快吃完就走時,可以這樣跟服務生說:「我的時間有點趕,有些著急,可以幫我把菜上得快一些嗎?」或者直接在點菜時說:「可以幫我推薦一些上得快的菜嗎?」前者就是一個完整的「事實+感受+可以⋯⋯?」句型。
再比如:「我失戀了,心裡有些難過,晚上可以陪我聊聊天嗎?」或:「我感冒了,有點怕冷,可以幫忙把窗戶關上嗎?」
當然有些時候,當發生了一些顯然可以被人理解的事情時,你只要一說出來,別人就知道了你的感受或經歷。
比如:「我的航班還有 20 分鐘就到點了,可以讓我先安檢嗎?」這句話裡只有「事實+可以⋯⋯?」;或:「不好意思!我怕狗,您可以坐下一趟電梯嗎?」這句話裡只有「感受+可以⋯⋯?」。這時候直接說「事實+可以⋯⋯?」或「感受+可以⋯⋯?」也是很容易就會被人理解的。
本文摘錄自:《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趙永久,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