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成  就  一  直  前  進  的  你

loanding...

首頁>升薪兵法>擺脫講不聽困境:破除 3 大迷思,提升你的「溝通智能」

擺脫講不聽困境:破除 3 大迷思,提升你的「溝通智能」

你是不是認為工作上最讓人心累的不是做事,而是溝通!但其實溝通不等於會說話,本文剖析溝通常見的 3 大迷思,並提出「CI 溝通智能」概念,幫助大家針對不同場合、不同對象,都能說對話、做對事。

擺脫講不聽困境:破除 3 大迷思,提升你的「溝通智能」
share
share

「是不是我不會溝通?雙方都開會這麼多次了,為什麼客戶還是不同意我的方案呢?」

「這個跨部門專案已經討論 3 次,我都說這麼清楚了,為什麼業務同事還是不買單呢?」

上述這幾句話,你一定不陌生,甚至曾經從你的口中說出?我承認,這些話我都說過,甚至也和許多人一樣,覺得最讓人心累的不是做事,而是溝通!但也深受因「溝通不良」導致工作中產生誤解、衝突和錯誤的痛苦,讓我開始「從錯中學」,一步步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根據多年的「試錯」經驗,我歸納出「溝通」常見的 3 大迷思:

 

迷思 1:很會說話 = 很會溝通

因為行銷公關的工作需要,我常常必須站在第一線扮演溝通的角色,而被貼上「會說話」的標籤。殊不知,我從小到大做過的各種性向測驗中,結果都是內向者( Introvert,I 人),內在性格不愛主動講話,也不熱中於過度社交。

所以,不習慣被關注,稍微有點「社恐」的人,未必就不會表達、不善溝通。相反地,會講話、愛講話的人也不等於會溝通。重點是,要如何辨識溝通的對象?用什麼方式、什麼樣態的訊息(可能是紙條、Email 或短訊)溝通?才是進行溝通的過程時要考量的。

因為溝通不只是傳遞話語,更是訊息互相交流。

 

迷思 2:很會溝通 = 對方照做

常常聽到工作伙伴說:「我溝通得心好累,跟他(可能是客戶、同事、上司、下屬……)溝通好幾次了,他都聽不懂,根本也不做嘛!」其實光是從這句話中,可拆解出不少資訊,我們可以從中反思,到底「溝通」是什麼?

試問,如果已經跟對方溝通了,但是他卻沒有按照你的方法做,這時候不妨想想,希望對方按照你的需求照做,這是指令,還是溝通呢?「溝通」必須透過兩個人充分打開彼此的內心空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共同創造一個比個人想法更好的做法,並且能夠在雙方共同同意的方式下執行,才是溝通最終目的。

所以,溝通並不是你叫對方做,對方就一定要按照你的意思去做,才叫做很會溝通。

 

迷思 3:溝通 =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很多人說,我從事的公關產業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靠一張嘴做關係」。對於這種帶有貶抑、嘲弄意味的描述,我總是一笑置之。因為回到「溝通」的目的來看—跟對的人說對的話,雙方才能共同創造更好的做法,並在共同同意的方式下執行。難不成要「見人說鬼話,見鬼說人話」嗎?一定失敗的。

理解溝通的對象,是和對方交流之前非常重要的基礎,尤其是要知道對方在意的事情、想要執行的行動和想要達成的目標。如何能夠透過溝通理解對方的想法,並同時充分傳遞你的想法,進而說服他,這樣才能讓雙方有共同的結論,繼而往前去行動,最終達成目標。因此,溝通不只是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還要說到對方的心坎裡。

但是,溝通要做到「說入人心」,可以不心累嗎?能有更省力的方式嗎?

 

CI 溝通智能:比 AI 更重要的競爭力

當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發展快速,藉由結合數據資料庫和科技應用,AI可執行各種人類下達的指令,運用得當不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優化生活品質,甚至可以改變未來人類做事的方式。

有人認為,在 AI 時代要學溝通,是因為我們要學會清楚地對 AI 下指令、指揮它完成希望達到的工作成果,但「溝通」這門學問並不只是學語言,而是學習一種懂得觀察情勢,在適當的情境下,說對話、做對事的應對能力。

也就是訓練自己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針對不同對象都能良好溝通的技巧,同時經過不斷試錯之後再修正,逐漸內化為一種可以自我覺察的溝通能力。

未來想要成就事業與生活,在做事情上我們可以靠 AI,但能夠掌握溝通、互動的溫度、洞察人心的 CI(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溝通智能),才能建立你無法被 AI 取代的競爭力。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什麼我要把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ce 的中文翻譯成「溝通智能」,其實和地區用語無關,而是我認為「會溝通」並不是在培養自己能言善道,而是一種在理解溝通的「本質」以後,可以自我鍛鍊、刻意練習的應對智慧和能力

何謂溝通的本質呢?包括溝通的技巧、方法(右腦思考),以及管理溝通要運用的能量、時間(左腦思考)。人類以右腦思考時會關注差異,照顧感受,這就是洞察人心的「智慧」;而運用左腦思考時正好相反,會先注意邏輯,之後才是看細節,這也就是閱讀空氣的「能力」。

全方位打造溝通腦

 

本文摘錄自:《閱讀空氣懂人心:「懂事」總經理教你優化連結、深度合作、擴大影響力的CI溝通學 》,作者: 謝馨慧,天下雜誌出版

 

 

上一篇: 你真的沒得選嗎?破解「職場潛規則」的關鍵思維! 下一篇: 老闆總是講不清楚?6大原因解密職場溝通盲點!

你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author

作者簡介

我是天下雜誌 / 閱讀,讓改變看得見

傳遞台灣企業的故事與經營管理的智慧,有深度的紀錄台灣社會的重要人物、經驗與價值。持續提升台灣讀者視野的廣度與思考的深度。

totop